养活养好林蛙是建立在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并正确进行管理、正确的防疫基础上。虽然养殖林蛙失去了这两个基础技能是不能达到成功的,但仅有这两个基础还不够。这就是为什么笔者把“养活与养好”这个文集放在最后讲的原因。
在本集中,还要先谈第三个基础工作问题,这就是本文所讲的几个重要参数和方法。
一.蝌蚪和蛙的基本参数
必须掌握自己蛙场有效蝌蚪和蛙的基本参数,那就是数量和规格。
养林蛙只知道买了多少种蛙产卵,或者只知道自己投放了多少团蛙卵,而对于究竟孵化了多少蝌蚪根本心中无数,更不用说后来究竟有多少蛙登陆的情况很普遍。一般也就大致地估计下场地上有多少数量而已。如此“毛估估”不可能具备养活养好的基础。
有人在咨询中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的蛙怎么长不大?是不是有什么病了?
我问他:你有多少蛙,现在多少体重,今年共投了多少料?
回答:投了三五百团卵,分几次投的。后来死了很多,不知道现在有多少,可才2克大,今年都投了一千多斤料了。。。。。。
这位朋友很委屈哦!
在整个养殖期内,如果连有多少蝌蚪多少蛙多少体重都不知道,怎么安排饲料的生产并掌握每天应给予的投放量?如果连蛙是吃饱了还是饥饿着都不知道,那么要它们正常生长,还希望它们健康地生长的基础在哪里,能不体弱多病呜乎哀哉吗!
在整个疾病的治疗期中,如果连有多少蝌蚪多少蛙多少体重都不知道,怎么安排药物量的投放?如此治疗就是下对了药物又有几成的痊愈希望?
由此可见,要养活养好林蛙,仅仅只有一个好的环境和懂得防疫还是缺乏必要基础的。环境、防疫诊疗技能、必须掌握的基本参数这三点,构成养活养好的三足鼎立,这就是整个所谓“基础”。高成活率、高生长性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笔者曾发文讲到“沙滩上无法建高楼,必须打桩才能有基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更何况仅仅稳定达到80%的年成活率、达到当年25克规格的高生长性还算不得是“高楼”,仅仅也只是这个项目应达到的“基础”!
1.蝌蚪、蛙的计数:
全人工养殖是计划投放、计划生产的。
并不是卵团含有多少粒就能够孵化多少蝌蚪。蝌蚪投放按有效蝌蚪量(即能够孵化的数量)计算。一般来讲,卵团直径≤8厘米,按有效卵300粒进行评估;8厘米<卵团直径<12厘米,按800粒有效卵评估;卵团直径达到12厘米左右,按1000粒有效卵评估。但是,卵团直径超过12厘米较多,由于卵胞浆组织不稳定,不推荐引种孵化。
种蛙以购买35—40克体重的为佳。每计划投放10万有效蝌蚪,可购买种蛙150对进行产卵。对于早春孵化气候不稳定情况引种产卵,适度增加。
产卵之后先集中孵化和养殖,至全长25毫米时进行分池养殖。分池的时候,按单位体重为参照进行计数。比如,先点出100尾蝌蚪(越多越准确)进行称重,然后捞取池内蝌蚪过磅,按重量类比进行推算所捞蝌蚪有多少尾。注意,捞出水后要适度控水,并在总重量中扣除大约10%的附带水重。
然后,在整个养殖期内,严格记录每天的淘汰量,由此掌握蛙场保有多少蛙。
当然,最好在变态迁移时进行第二次计数,但操作不熟练时对变态蝌蚪安全有威胁,不推荐进行。
2.蛙的体重追踪
在蛙的整个养殖期内,每隔半个月对蛙的平均体重进行评估。方法是每圈随意选择三个点用捞网捕蛙若干,然后进行称重记录。根据平均数得到蛙场蛙的平均体重以及总体重。作为把握养殖状况、了解蛙的生长情况并间接判断环境与管理的恰当性,以及作为投喂饲料、防疫诊治时候应投放多少数量的参照依据。
二.林蛙养殖密度
东北林蛙是两栖动物,其养殖密度分为水体适宜密度和陆地适宜密度两个方面。
1.蝌蚪养殖密度
王汉屏(2007)以不同密度下的蝌蚪生长状况为课题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低密度培养
的蝌蚪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高密度培养的蝌蚪。因此,低密度养殖具有显著的优势。这个结论与崔明勋、刘学龙等人(1999)的相关研究结论一致。
由上述各研究的综合结果中发现,最重要的考察参数中,密度为1667尾/立方水体和3333尾/立方水体的结果趋于相似。说明了适宜密度区间的接近性。
然而,如果在实际的养殖中增加水体却保持相同密度,这能够起到相对减少密度的效果。也就是说,整个水体的大小将对蝌蚪的规格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笔者采用16立方养殖水体3200尾/立方密度的实验证明,蝌蚪变态前体重0.7-0.8克,虽然与刘、崔实验密度相等,但所得蝌蚪平均体重的数据提高近一倍!显示了大水体环境下,存在密度相对减小的事实,更有利于蝌蚪的生长。
笔者以1200尾/立方水体进行的实验下,蝌蚪平均体重达到1.12克。以致与3200尾/立方密度的养殖相比,在采用同等技术条件情况下并未见显著的优势。
可见大水体对于增加蝌蚪体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这个作用也并不是能够无限等比推算的。这与上述王汉屏、崔明勋、刘学龙等人相关研究反映出蝌蚪密度存在着一个适宜范围的结论一致。
上述各研究的蝌蚪最终平均体重为0.4克/尾重,仅相当于正常蝌蚪1/4-1/3的重量。笔者依据蝌蚪最终重量间接评估其体积推算认为,如果在实际的养殖中换算其密度并取整,该适宜密度应为500-1000尾/立方水体之间。由此将能够减少数量增加重量,获得大规格蝌蚪而得到高品质。
于是在同等养殖技术环境下,取得了如下结果:
身长 |
全长 |
变态前体重 |
变态率 |
变态蛙体重 |
特殊培育下蝌蚪体重 |
18-22毫米 |
55-65毫米 |
|
100% |
0.7 |
2.2 |
从这个结果看,蝌蚪体重显著高于上述各实验的结果。而在提高各项养殖管理要求情况下,达到了2克及以上的平均体重,证明了笔者的假设是成立的。
由此对于蝌蚪养殖的密度问题得到下述几个要点:
低密度养殖能够获得较大的规格。但要获得大规格蝌蚪的养殖效果,并不是单纯较低的密度就能够达到目的。无原则采用大水体不仅效果有限,也将对管理和建设成本带来不小的影响。虽然采取超高密度的养殖与较低密度养殖的蝌蚪比较,体重降低约一半,但养殖密度却能够大幅提高数倍,这对于降低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投入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因此如何确定适合自身条件的密度,是需要作全面地权衡的。
事实上,除了提供蝌蚪必要的、足够的活动空间外,能否培育出大蝌蚪还与营养、投喂、光照、水温、保洁等管理因素密不可分,并不是机械地确定一种“最适宜的密度”和“相配合的水体大小”就能够决定最终的水平。实际应用中,如果能够综合应用好以上各条件,我们已经实现蝌蚪平均体重达到3克甚至还超!而达到2克的最终体重已经是基本要求了(如同80%的养殖年成活率一样)。
但笔者要重点说明的是:大规格蛙登陆后的体质非常强健,生长速度极其迅猛。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2龄黄粉虫减低成本,并且由于能够迅速脱离3克、5克、10克三个生理危险区,因而存活率非常之高。而在南方的养殖证实,虽然高温对幼蛙初期的生长倍率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但这种幼蛙基本上都能够通过登陆后随即而至的黄梅季(高温闷热的雨季)严酷磨砺而存活。因此这是“养活”的一个基础要点。
而反之,在采用平均密度为4500尾/立方水体密度且与上述相同培育技术条件下,登陆平均体重仅为0.25-0.35克左右,为前述密度所产登陆蛙体重的1/2甚至更低很多。实践证明,这些蛙登陆后的体质非常单薄。我们在北方的养殖证实虽然在登陆后的精心喂养下,仍旧能够有较高的存活且达到年度目标体重(平均体重超过10克),但是其年度总存活率以及成本是不能和高登陆体重幼蛙相比较。而在南方的养殖证实这种规格的幼蛙均难以抗御随即而至的黄梅季的严峻考验。
最后笔者要提醒读者一点:评估蝌蚪养殖密度决不可以水面的平方来进行计算。其中的道理略加思索就明白,不赘述了。
2.蛙的陆地养殖密度
到目前为止(2012.11),尚没有关于全人工养殖蛙期的陆地适宜密度的基础理论研究文献可作为现场科学设置密度的依据。
这个密度确实非常难以进行统一的确定。这是因为陆地密度需要考虑的是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蛙占有面积与空地之比,这决定了林蛙所能够接受(不发生应激反应)的活动空间;另一个因素是土地所能够对粪便实现的分解能力,显然不能让蛙在高度污染并且在无法控制的污染环境中生长的。只要两者能够取得平衡,则这个密度就是适宜的。
但是,林蛙受驯化程度(不发生应激反应)的密度可能远高于能够最佳生长的密度,而达到最佳生长和环境综合因子关联;不同土质的土壤自然分解能力存在着较大差异;养殖模式与养殖人个人管理素质的差异也很大,这都直接影响到粪便的自然分解速度以及蛙的驯化水平。在目前养殖技术各自为战,介入者个人素质、技术素质参差不齐情况下,更难以作出一个确切的标准,哪怕是参考标准。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只能根据自己已经判明或实现的结论谈一些参考性的意见:
笔者统计发现,一般养殖较好的投资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初期探索过程中)到深秋蛙活跃自如且体重能够达到要求的水平,基本都落到了40-50只/平方这个范围之中,这可能说明了在一般土壤土质、一般技术素质情况下,0.5kg/m2左右这个密度就是适宜的范围。
但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发现,这个密度在恰当的管理下,也就是对驯化和粪便污染处理基本得法情况下,可再提高0.25kg/m2,,也就是说可容纳0.75kg/m2的密度。
由此我们的观点是:一般投放应以到秋末对蛙的目标体重为准评估密度。比如说,目标设定为15克/只,那么750 /15 = 50只蛙。然而在养殖过程中必然会有蛙被淘汰,按80%成活率计算,则在投放变态蛙时,数量应掌握在60—70只/平方这个数量上。而对于二年蛙,则最终目标体重是50克的话,其年初投放数量在15~20只/平方。
以上是我们针对一般土壤(沙质土或农耕熟土)自然分解能力辅以一般技能的、恰当的粪便污染处理方法前提下得到的结论。
有意见认为,可以在初期投放时密度高些,然后等长到一定时期再行分圈疏散密度。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集中投喂节约人力并防止饲料浪费,尤其是昂贵的小虫。笔者不赞同这么干。这是因为林蛙具有领地性。对于自己已经熟悉了的地域、群体,它们有盘踞不离的特点。如果强制迁移,则将造成严重应激反应而影响成活率和生长性。
那么蛙是否会象蝌蚪一样,对密度存在着很高的敏感性,密度过高生长不良(甚至会发生放射毒素互相排斥造成死亡)的问题呢?蛙对密度(不产生应激反应)的承受程度我们目前已经实现了的养殖密度是:40克以上的成蛙容许密度为130只/平方;25克以下当年蛙的容许密度为150只/平方。因此,在现场仅有一般技术储备条件下可不必考虑密度对蛙生长的影响。
3.关于单个蛙圈的适宜面积问题
笔者曾做过一个实验:用5个平方的面积养殖20只二年蛙(平均体重45克),从密度而言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到秋末发现体重基本没有增加。笔者分析原因认为,这些蛙都缺乏必要的运动,而运动是需要总面积支持的。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是这么看的:场地大些比较有利于蛙的运动和生长。
但是,如果不能有效防止幼蛙发生登山行为在网边聚集互相挤压的问题,以及现场对防疫诊疗技术尚不过关,那么还要考虑一旦发生恶性传染病,高的同圈数量将导致高的传染率和发生高的死亡率。
所以,对于蛙圈总面积的确定原则是:根据自身的技术储备条件,按尽可能大的面积确定,我们目前取的是240平方。但对一般投资人而言,笔者比较倾向于每个圈不大于2万只蛙的总数,一般情况下应取每圈100平方。
4.冬眠养殖密度
东北林蛙在全人工养殖中依据当地气候条件,可以有两种冬眠方法。即水中冬眠法、地窖冬眠法和陆地冬眠法。
水中冬眠法主要考虑的是水体足够的含氧量和污染平衡问题。这两个问题在半人工养殖中一般不存在。这是因为半人工养殖一般都可利用自然水源,因此不会存在水体缺氧和污染问题(水流动)。而全人工养殖情况就不同了,冬眠水体空间不仅是有限的,并且还往往是处于静水越冬管理之中。这样,含氧量和污染清除问题就被突出来了,而这个问题正与密度有关。
因为水体单纯依靠水面与空气的接触溶氧有限。笔者认为有条件的应采用流动水方法,没有流动水条件的,应采用定期换水的方法。
关于密度,我们认为按总重量确定单位水体里的冬眠量比较合适,15克蛙可掌握<30kg/m3水体的尺度。现场至少在管理上要采用测氧试液进行水体含氧量的监测,水体含氧应在6毫克/升左右,不能低于4毫克/升。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密度的调整。
笔者推荐流动水的方式(流量把握0.02~0.1m3/秒左右),这比集中换水更有利于保持冬眠环境的稳定。
对于陆地冬眠法,一般不存在含氧问题。但由于缺乏水体的浮力和污染物的漂移,过多的堆积而造成的污染和局部缺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应相应减少平方米上的承载量。笔者认为比较适宜的是5公斤/平方以下。
三.药物计量及其换算
1.药品药物浓度常用表示方法
1mg/L(标准单位) = 1ppm(传统单位) = 每立方水体(吨)加入
以百分浓度计量:溶液制剂表示每100毫升溶剂中含多少克药物。如5%溶液表示100毫升的溶剂中含药5克。散剂、粉剂等固体制剂则表示每100克中含药物多少克
非合成抗生素(链、土、红霉素等)常以其特定的抗菌活性部分(纯游离碱或游离酸)的重量(多为1微克)作为一个“单位”,并以单位Iu或国际单位lu计量:
1毫克=1000单位。
用这种方法表示对不同有机酸根的同一抗生素只要单位一样或有效部分重量一样,尽管这一抗生素的各种盐类重量不同,但实际有效含量是相同的。如青霉素的1个国际单位分别相当于青霉素钾盐0.625微克或青霉素钠盐0.6微克。80万单位的青霉素钠重量应为0.48克。反过来1微克青霉素钾盐相当于1.595个国际单位,1微克钠盐相当于1.667个国际单位.1微克普鲁卡因青霉素等于1个国际单位……
由此,通常100万单位的重量为1克。
2.关于消毒剂使用中的有效浓度
消毒剂使用中是按有效浓度来标注用药量,而不是根据消毒药品本身的重量。
比如二氧化氯成份含量常为8%或12%,标注为:消毒用量0.15-0.35ppm。注意,这里的浓度是指药物的有效浓度而非药品本身的重量投放所得到的浓度。
有时消毒剂使用说明中这样注明:每亩水面投放若干本品。注意这不是指有效浓度。
对于浓度是指投放到水体后,水体中药物的浓度,而不是调配稀释药品时的浓度,这也是需要注意的第二点。
对于有效浓度要进行换算后才能够知道需要投放多少消毒剂。换算方法如下:
设药物A重量200克,注明其中含有效药物B为8%,则:200×8% = 16克。
得到:药物B的在A中的实际含量为16克并认为是均匀混合在药物A中。
如果需要调配1mg/L有效药物浓度的药水,则换算如下:
200/16 =
将这12.5克药物兑入1000毫升水体中,该水体有效药物浓度即为1mg/L。
在实际使用中可直接判断:1克药剂中含有0.08克药物。
所以,要调配0.35ppm的药水, 其计算为:(0.35/0.08) * 1克 = 4.38克药剂。
小 结:
重复强调一遍:
“养活养好”林蛙是建立在适宜的环境管理、正确的防疫诊治、以上几个重要参数的掌握和管理这三大基础之上的,决不是凭借几个招数或者是绝活就能够把林蛙养活养好。很多人忽视最基础的工作到处寻觅“绝招”,跑别人蛙场去考察探头探脑地就看别人蛙场是怎么建设的、打听雌蛙是怎么诱变出来的。。。。。。现在明白那是什么用处都没有,学不到一点东西的道理了。如果不把注意力集中在把“桩”打结实了,而幻想着怎么投机取巧赚多少钱,如此养蛙只会引导自己走向误区,走向失败是有着必然性的。www.linwa.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