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林蛙网络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访谈 > 专家

林蛙防疫与诊疗概述

来源:一弓博客 时间:2013-06-26 10:11:41 浏览:

 林蛙具有强大的自我防护的抗菌能力。林蛙的皮肤内丰富存在着一种物质称为抗菌肽,抗菌肽是至今为止所发现完全可以取代目前广泛采用的食物(化学)防腐剂、但可能由于成本问题或者是资源匮乏的原因还没有能够开发的天然生物防腐剂,这种物质的抗菌综合能力超过了现在所有的化学消毒剂和抗菌素。

林蛙体内的防疫机制与其它动物一致,但与其它动物不一致的是林蛙长期生存在细菌丰富繁衍的潮湿地带,如果没有超群的体内防疫能力,它怎么能够生存下来呢!从蚯蚓、苍蝇这些与自然腐败物打交道的生物看,在它们体内都有着物种特有的防疫物质,由此保障了自身在自然生存法则的竞争中处于不灭的地位。考察林蛙就不难发现,决定林蛙皮肤强大抗菌能力的物质不正来源于皮下丰富的淋巴腺及其所分泌的淋巴细胞吗!这就为我们判断林蛙体内同样存在着强大的抗菌能力提供了依据。

笔者06年曾做过一个实验:每平方密度70只平均体重10--15克蛙(实验前期10克后期15克),不进行任何消毒,更不用说投喂药物,仅仅维持规范管理。在平均温度29气温下连续三个月观察统计,结果是平均月死亡率仅为1.13%

采用上述思路指导我们后来的养殖实践,都提示着这个月平均死亡率甚至还可以进一步降低。在后来与业内朋友交流探讨中更进一步发现,林蛙的多病和高死亡率,与建设失当、管理错误以及防疫不到位密切相关,并不是林蛙本身弱不禁风。以至我们从2010年开始已经把年度成活率达到80%常规动物繁养标准线)看作是圈内的基础水平(成活率确实只是这个项目获得高效益的基础而已)。可以断言的是:凡不能达到年度成活率80%标准的,必定在基本的建设、设置、管理、操作上,更重要的是在对林蛙生物特性和养殖技术的认识上,多处或某处存在着严重不当。

但要用文字讲清楚防疫的系统机理和工艺,这实在是一门专业的课程,从应用技术角度来讲涉及了太多边缘知识。仅仅通过博客文章寥寥万字的篇幅限制必定难以说清楚。因此,本文仅说明我们的防疫观念和基本组织及实施方法(同时,为了节约篇幅也省略了针对规模化养殖场防疫结构、运行方式等相关内容)。要深入学习并了解防疫理论以及诊疗机理还请读者能够深入学习相关科目知识,以便能够更自如把握现场防疫与诊治的技能。

一.正确立足防疫的基点

首先需要确立的观念是治病是其次的而防病是首要的。防病的重点并不在于药物的消毒或者是内服,而是在于立足提高和保持林蛙健康与强壮。同时,强化现场隔离管理、环境管理、营养管理,以及疫情的跟踪监测管理上。

之所以笔者这样认为,是鉴于以下原因:

和所有养殖动物比较,高密度环境下无法与污染物分离的恐怕就只有林蛙了。林蛙长期与污染物共存,感染疾病的概率自然就会远高于其它动物的概率。

林蛙从野生动物繁殖的第一代开始就作为全人工环境下的养殖对象,并以高密度状态进行,其群体性的自然应激反应将远高于其它动物。尤其在管理不当的情况下,其体质较放养环境下相比,较难维持其原有的强健,导致自身条件致病菌感染和被环境致病菌感染。

药物保健的介入,将干扰林蛙自身免疫机制正常发挥。消毒剂的介入不仅分解林蛙皮肤抗菌因子,不当的浓度也会造成致病菌的升级换代或皮肤的灼伤。而这种不当浓度在一般养殖人现场是经常存在的。

药物对机体存在着双面刃的作用。比如抗生素很容易产生病菌的耐药性,采用药物预防的现场在发生疫情,在目前现场一般都不知道究竟有多少蛙、多少总重的情况下,往往不得不参照投喂量根据规范增加药量投放。一些不当的药物使用甚至完全是毛估估地随意用药,有时竟然高出许可量数十倍投放。虽然一般抗生素在规定投喂量内对机体是安全的,但在以上如此胡乱用药后会对林蛙机体产生什么副作用至今还没有一个研究。

抗生素作为保健手段介入后,在杀灭病菌的同时,首先却是杀灭了胃肠道有益菌群,反而降低了抵抗力。又比如喹诺酮类药物,还基本都存在着对动物幼体发育的不良副作用。

很多药物都存在着残留物,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够被排出体外。在这些药物性能处于逐日降解的情况下,体内的免疫机制是否能够及时提升?有益菌群是否能够迅速复原?这些都是一个未经研究的领域。

那么就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在这种防疫情况下外表没病的林蛙其实并不一定就是健康的。比如在没有疫情的蛙圈里,可以经常看到蛙皮不是自然湿润的。当然,这也可能是环境干燥造成的,但是在环境干燥情况下林蛙内分泌不能及时作出调整,这说明了什么?

现场观察表明,凡是发生疫情使用过药物的蛙圈,其同期生长量均明显出现滞后;使用不断的药物预防的地方,其疾病往往就是连绵不断;更有极端的例子是每天消毒两次的蛙圈,其发病率并不比其它地方有显著的降低。

笔者认为这就诠释了对药物预防疾病的总体效果评价。

从另一个角度观察药物预防的效果。目前水产药物还是和兽药合并管理,鱼类药物本身尚处于探索中,蛙类药物更是匮乏。由于对疾病基础研究不足,疾病的诊疗一般情况下都是采用借鉴的方法在物种间进行类比套用,或者是经验法类比判断和处理。既然如此,那么是否就有足够的理由来质疑日常保健性投喂药物来预防疾病是盲人骑瞎马呢!

笔者认为是。

综上几个基本方面的分析应该能够清楚地看出,把对疾病的预防基点建立在那怕是(规范的)药物的预防上也是非常不恰当的。

因此在探讨林蛙疾病防控问题上,应坚决摒弃立足于药物和药物的基本理念。药物的防治始终只能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绝不能作为养好林蛙的所依赖的基础,在当前技术储备状况的条件下更是如此。

每一个从事林蛙全人工养殖或研究的人员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宏观上药物与细菌的战争中,尽管药物可以在局部的某一方面或某一时期取得优势,但在战略全局上药物必然败于细菌。其根本原因是药物在杀伤细菌的同时对生物体本身也存在着伤害。更何况人类必须从细菌的危害后果中去判断对手并作出反应,还往往需要动用实验室直至全球尖端的技术,而病菌却能够在最恶劣的环境下、用最短20秒时间中依据药物对抗手段的先进程度来不断升级自己,那就是耐药性。

面对这种悬殊的力量对比,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来考虑问题,重新审视吉林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顾锡恩先生曾直接评估认为林蛙无疾病(《林蛙人工养殖技术》),吉林省林蛙养殖技术协会蛙病研究组也认为在东北地区引进美国青蛙之前,中国林蛙长期以来并无疾病发生(《林蛙疾病防止技术》),可能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

注意这样一段阐述所表达的深意:单纯外部的病菌毒性很难直接造成林蛙的感染,林蛙的疾病感染是肌体本身质量的内在因素与外部感染性细菌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事实上就提示我们在林蛙疾病防控问题上要注意考察一个讲林蛙疾病防治最容易忽视的问题,但恰恰是最本源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发挥蛙群自身强大的免疫能力。

也就是说只有从源头上解决造成林蛙免疫力低下的问题,才能够有效具备药物防病治病的基础条件问题。

由此,林蛙疾病防控技术重点,首先的并不是探讨如何进行消毒防疫和治疗,而是要先弄清楚造成林蛙体质健康免疫力低下的基础问题。从养殖的过程、技术、操作等角度加以研究和深化,由此建立起防疫诊疗的技术结构和工艺体系来。

二.防疫基础的鼎立三足

笔者认为,下述三个方面的因素对于林蛙内外免疫力的强弱具有决定性影响:

1.生态环境的适宜水平

影响林蛙生存的生态因素有物理、化学、生物、人为等各个方面。对于生态环境适宜性的自然因素,我们在第一集中进行了基本的分析,重点解剖了所谓适宜性的内涵,就是林蛙生理与环境自然生态因子能够顺利结合。

高密度养殖的优势是能够最大程度提高饲料利用率、土地、电力、人力等资源,极大降低养殖成本。但不适宜的高密度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超过土地分解能力的粪便污染。

严重的场地污染不仅仅是给致病菌的泛滥创造了极好的机会,更由于林蛙粪便含有很高的蛋白,发酵过程中产生浓度很高的硫化氢气体以及具有接触毒性的硝酸盐类物质,直接杀伤伏地避暑和在地下觅食的蛙。据统计数据分析,这种场地蛙的死亡率高于一般生态场地最低3-5倍,个别时段中高达8-10倍!因此这是一个需要加以严重关注的、非自然因素形成的现场生态环境适宜性的问题。

2.生态稳定性水平

可引起肌体体质下降的因素,不仅仅是生态环境不适宜的因素。

实践中发现,仅仅把握住生态环境的适宜性还是不够的。适宜的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以下简称生态稳定性)对林蛙的生存和体质健康具有密切的关系,甚至具有更深刻的影响。

当现场生态稳定性被打破,常相应出现一定数量的猝死。检查统计可发现死亡曲线陡然上升,但现场并不能立刻找到明确一致的死因,甚至不能找到死因。当这种异常死亡曲线回落之后,即会伴随着发生疫情。这就说明了生态稳定性被破坏情况下与现场疾病存在着的联系。而其机理笔者认为正是应激反应造成了林蛙体质急剧的下降。

通过很多事例的分析发现,环境的突然改变和惊扰,会在短时间内造成蛙的死亡,也会造成持续的死亡现象。而且在这种不稳定环境下养殖的蛙生长缓慢个体差异较大。

笔者在这里所指可造成环境不稳定的因子,是对违反林蛙生物学特性和违背日常操作惯例的一种行为,且具有突变的特征。

从这个角度去考察,可以发现很多类似的管理操作问题。最常见的是不当的清扫蛙粪作业;全面更换蛙圈隐蔽物;喷淋水体温度与空气温差超过5度;强制性迁移场地;附近、甚至直接在蛙圈内进行施工操作;陌生人参观考察大声议论;大风呼啸大棚塑料布拍击作响;经常更换养殖人员;动物侵入蛙圈;婚嫁节庆鞭炮齐鸣。。。。。。

07年中央电视台曾到笔者场地拍摄陆地越冬的报道片,就用手翻动了一个平方米的越冬地面拍摄蛙的状态,拍摄持续了10分钟不到。结果是该面积中的冬眠蛙基本全部死亡。

再举一个极端的例子:06年笔者自己动手建场养蛙做各种挑战极限了解林蛙生理特性实验的时候,发现在塑料板上死亡不少小蛙。于是引起了注意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有小蛙欢腾雀跃地从泥土里跳上塑料板后,仅数个跳跃就突然停止了前进象是在发呆,高昂的头慢慢低落下来就死了,前后不超过30秒。观察发现,半小时内大约30%经过塑料板的小蛙都当即死了。就因为脚下的泥土变成了滑滑的塑料板。

从此以后笔者再不敢轻易地去惊扰林蛙。大约也就这点差别,笔者在当年不断挑战极限造成大量蛙死亡的实验最终,成活率还是保持了40%以上!

由此可见,林蛙是一种对环境稳定性具有多大敏感性的动物!养殖林蛙不仅要做到环境生态的适宜,还要注意环境生态的稳定,要尽可能减少应激反应的条件——环境的突变性和违反林蛙生物特性的各种因素。

3.营养供给水平

对林蛙在主要死亡时间段中的统计出现了这样一个结果:疾病损失占死亡总数的25-30%;体质弱(明显弱小)同期淘汰占死亡总数的30%,可见体质弱而导致的死亡并不亚于疾病的感染!

这说明了林蛙体质差是造就直接死亡和感染疾病的内在因素。除了生态适应性和生态稳定性异常造成的损害外,喂养管理水平如何就是另一个重要方面了。

喂养实践观察,纯粹地使用黄粉虫作为饲料能够正常养殖林蛙,但是与配方喂养的养殖区相比较,就明显地在茁壮性方面存在着差异。

在蝌蚪喂养中我们也发现,配方喂养的蝌蚪与按常规投料的蝌蚪相比,无论从最终个头和茁壮性方面比较都存在着明显优势。这种优势能使得刚上岸的幼蛙体重就超过标准60%至数倍(各地资源不同采用不同成分配方情况下,登陆蛙体重在0.8—1.5克范围),就是在6月上旬上岸的幼蛙,也能有力地抗御南方黄梅季的严酷。

对于营养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但还有一个问题却常被忽略,那就是林蛙日常的投喂量应该在多少。如果林蛙经常处于饥饿状态,能够得到强健的体质吗?恐怕是否定的。举几个例子:幼蛙投喂不足,如何应对剧烈的代谢需要和极大的散热补充的需要?当幼蛙肝脏功能发育滞后,营养和能量方面的求大于供将是什么结果?食物的供给不足,在东北地区当年不能超过10克体重,这就意味着当年蛙将处于发育不完整的情况下进入越冬,同时又在能量积聚不足的情况下进入长达半年的越冬,试问想求得出蛰高成活率的依据又是什么?某场在蝌蚪变态期停食前一周就停止了部分蛙圈的投喂,结果该批蛙登陆后仅10天就爆发了急性链球菌感染。而同期登陆的其它蛙圈则毫无感染症象无一死亡;笔者看过不少实验论文,在变态率方面几乎都指出了具有一定的百分率。但笔者仅仅有一次故意实施了营养不足投喂不足的观察,才发现有少数蛙不能变态(或发育严重滞后)。这充分证明了饥饿或营养水平对蝌蚪、林蛙体质的影响,以及体质状况与疾病感染的必然联系性。

 

如果上述三个要点能够在日常工作中予以关注,管理到位,笔者认为成活率必定会有极大改观的。除非恶性传染病,一般情况下林蛙确实不太容易发病的。

三.建立现场疫情监测和预警管理

建立起疫情监测的组织系统,并以指定流程与方式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指令的流转回馈。由此把整个现场的动态可靠处于可控之中。这就是防疫工作组织落实的具体内容。

笔者在多年与同行交流中经常可以收到来自暴发一系列恶性疾病蛙场的救急信息,几乎这类信息都指出病况的突然性,甚至极端地发生在蛙大批减少后的咨询,还一再说明自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显然,这样的养殖场是缺乏有效预防疾病最基本的基础,就是再好的灵丹妙药也预防不了疾病暴发,保障不了这些养殖场达到高成活率的。

我们可以经常地看到,出于人的惰性,出于人追逐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需要,在养殖现场除了埋头劳作外,很少有人能够(或者有机会)驻足现场,认真观察。更不用说坚持不懈了。驯养被当作饲养的特点再次表现出来,以致发生疫情都不知道,直至爆发严重的死亡才察觉,这种状态怎么能够在养殖过程中出现呢,绝对不能出现的!

疫情监测的建立要从制度和实际运行管理中,确保全员参与、全面覆盖。

疫情监测组织结构并不单独设立,也绝不可单独设立,游离于生产组织之外。而是与生产岗位重合,在生产管理岗位上同时赋予防疫监测的工作内容与职责。

1 疫情监测

疫情的监测是从养殖员对蛙情的观察并由此生成记录开始的

日常蛙群动态异常性监测,主要观察三个方面:

1-1.在每一个蛙场,林蛙必然存在一个自然的习惯性的分布规律,而这个规律的形成和这个规律突然发生改变,总是有原因的。日常监测的目的,就是及时发现这种改变的发生和找到这种改变的原因,如果是有害的(通常异变都有有害因素的存在),就要及时处置之。

蛙群在场地中的分布情况。正常情况下,驯化良好的蛙群在场地中应当呈全面的自由分布(当然不是绝对的全面分布)状态。

对于蛙群突然改变原有的聚集方式,这必定是有原因的,必须搞清楚这个原因。这就要求平时不单是熟悉蛙群的活动规律,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读懂蛙的形体语言,由此建立某种沟通以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1-2.观察林蛙的皮色。林蛙的皮肤是身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健康状态下,蛙的皮肤颜色是充满精神的饱满的,皮肤是湿润的,甚至是油光发亮的。一旦健康状况下降,则皮肤颜色就显得暗淡无光,灰不溜秋,甚至是病态的颜色异变,常见的有特别的淡色显示。一般病蛙的皮肤是不湿润的,甚至是病态性干燥的、玻璃色的、水肿的。

1-3.观察蛙群的精神状态与行为特点。健康的蛙尤其到了晚上的活动时间,它们是精神百倍的,挺胸凸肚的。而一旦患病,就会是神情疲惫,无神懒动,趴地不起的。病蛙在运动中是在奋力的,但实际效果却是不相称的,甚至是不平衡的,失去控制的。

2.针对现场出现的死亡,要确认问题所在

对于现场出现的死蛙,必须认真检查死因,并记录数量。

对病体(尸体)进行检查是确定直接致死原因必须步骤(但不是唯一步骤)。所检查的尸体必须是尽可能新鲜,否则容易造成误判断。

2-1:观察病(死)蛙(蝌蚪)的外观。有很多病症在蛙(蝌蚪)体表都留有明显的痕迹,有些是具有完全代表性的。因此非常重要。一般特别要注意异常发生的位置、颜色、形式,以及体色、体态、黏液、水分等。

2-2:去皮检查。重点观察肌肉、骨骼炎症位置特点,并与外观异常位置进行对比。

2-3:对病蛙(蝌蚪)进行解剖凡是感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在内脏部位总是会留下痕迹。

解剖病体(尸体)应尽可能不影响脏器原来的位置,因此应用小剪刀进行解剖。尤其在不熟练情况下,不要用撕开蛙肚子表皮和腹膜、肌肉的方法。

在结合其它资料联合印证下,现场一般借助经验总能够迅速找到死亡原因的。

养殖者日常要解剖些正常蛙来提高自己识别疾病感染脏器的能力,这是很关键的基础技术知识。

就是在正常情况下,淘汰也会每天发生着的。但是一定会维持在一个稳定的很低常量水平。每当疫情在开始形成,这个常量就会出现增加的变化。这个时候,要及时判断出这个爬升,是属于常规波动还是疫情的信号是十分关键的。这通常是依据波动的幅度、力度和结合死亡诊断结论进行综合判断得到。

注意,只有建立岗位日志制度才具备了及时发现疫情,达到有效预警的目的。因此在管理上要非常注意维护这个制度的正常运行,绝对不允许马虎潦草敷衍了事,甚至偷懒做假。

疾病一般总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就是爆发性疾病一般也有1-2天的前兆期。这种日常的监测对于及早发现疾病和疾病的性质趋势,及时阻击疾病和疾病的蔓延其意义不言而喻。

四.疫情治疗的基本手段和把握的原则

在确诊感染病因后,有建议认为应把病蛙集中到专用的治疗区域中进行治疗,即对病蛙实施最基本的隔离治疗。但这仅仅是良好的愿望。日常每个养殖员将负责数以万计的蛙的管理,怎么能够逐一捕捉病蛙并将其隔离呢?同时这种捕捉对林蛙的惊扰是非常大的,对造成群体应激反应具有极大的诱发作用。因此是不利的。但是对于很少养殖数量的、确认是恶性传染病尤其具有接触传染性的,笔者还是赞同进行隔离治疗的。

一般情况下不要作迁移,而是就地治疗。笔者认为传染病有一个潜伏期。对已经发病的作了迁移后,原来正常的蛙结束了潜伏期而发病该怎么办?

对发生异常或疫情的场地首先要进行针对性的消毒。

是否提高消毒剂浓度,应视消毒剂的品种特性确定(比如,聚维酮碘在低浓度下杀菌能力较强)。另外还要注意蛙对高浓度消毒剂的承受能力。

在不能确定消毒剂品种、浓度对蛙的影响前,必须进行小范围试验,无误后方能进行大面积喷洒。建议在日常防疫工作研究中就加以进行,对于所得到的数据作为技术储备存档备用备考。

当发现消毒控制不良的情况,应及时更换不同类的消毒剂。

笔者看过很多治疗失败的案例,其共同之处就是着重治疗药物的选用而不重视致病源的处理,以致在疫情发生时不断寻求针对性治疗的妙方。其实,由于林蛙疾病基础研究的滞后以及当前病菌变化和感染的多样化,使得同病异菌、异病同菌和变异病菌感染的情况很多,还没有达到能够一一针对的程度。

任何重大疫情,必然在环境中具备致病细菌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而病菌正是通过这些条件高速繁殖和侵入蛙体的。因此,首先断绝病菌生存和繁育的条件,就是断绝了病菌不断复制增加,林蛙重复感染的机会和连续交叉感染传播的基础。这就是要重视环境的致病因素和重大疫情发生时要极其注意寻找病菌的滋生条件并消除之,同时要强化对消毒剂的研究。因为消毒剂解决的正是环境中的致病源问题,最低限度用好了消毒剂就为治疗争取到必要的时间周期。

治疗已经被感染的蛙,自然需要针对性的药物。

但是,目前的细菌经常地具有耐药性,而且变异很快。在管理不善,滥用药物的养殖场,经常会发生特效药无效的情况;同一种病,这种药有效,换一种治同样疾病的药物却无效;上次治疗有效,这次治疗无效的局面。

这就是为什么技术上要坚持少用药重生态的原因。这样的管理,就能够把细菌控制在低级的水平,为一旦疾病发生容易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基本治疗无效(死亡数量基本没有发生下降变化)的情况下,应考虑换药或提升药物浓度以排除病菌已经具有耐药的可能性,同时要考虑同病异菌可能,必要情况下应立即送实验室进一步检查确认病原,然后选取敏感药物进行治疗。这在技术上就比较复杂,往往需要经过特殊的培养并进行病理分析,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因为撇除耐药问题,有些病症是可以由不同病菌引起的。

五.蛙病诊断与治疗的循环法则

一般情况下,现场勘察(问诊)、确诊、治疗工作具有以下循环的特征:

 

现场勘察(问诊)

 

   

 

确定防治方案

 

实施防治

 

监测防治效果

     尤其在选用药物和纠正药物选用失误上,更要把握上述循环图所表达的意义。在现场实践中,要严格监视死亡数量的变化。一般用药正确的话,3天内死亡数量曲线必然发生骤降特性。个别的会延迟至第4天开始出现明显的下降。但最快的为一天即出现死亡数量减半的幅度。事实上,就是正确把握了药物,病情一般也会产生变化,需要及时调整用药,一般不能一竿子到底的。

疫情诊疗实例分析:

    这是笔者07年夏季处理山东地区一个蛙场疫情的记录。

15日收到病况报告如下:

外观:林蛙大批出现大腿红肿烂皮、黑背、嘴肿、吐白色黏液、瞎眼、死后快速腐烂;

解剖:内脏多种多处炎症,如肠道水肿、、梗阻、气泡;胃内大量泥沙、胃包松弛充水、空腹的和有新鲜食物的;肝脏颜色多变、发糊;心脏失血;行为乖张、死状各异。发现寄生虫。

诊断:寄生虫感染后期,已经到了并发症阶段。

治疗过程:

15日死亡1100  前面已经维持数天这个数量,最多日死亡数3150只蛙。

16日死亡2150      ——  开始投药处理日

17日死亡1416      ——  第二天

18日死亡1700      ——  第三天

19日死亡968       ——  第四天。注意:死亡数量开始骤降。

20日死亡550       ——  第五天

21日死亡388       ——  第六天  检查死蛙体内已无残存寄生虫。

22日死亡 330       ——  第七天,根据现场主要死亡原因,决定换药。

23日死亡 217       ——  第八天。死亡数量继续出现快速下降。

24日死亡 128       ——  第九天

25日死亡 96        ——  第十天

26日死亡 77        ——  第十一天  根据现场主要死亡原因变化,换药并规定持续使用5天。

27日死亡 52        ——  进入正常常量范围。

28日死亡 33        ——  低于常量1/2

由这个过程可以看出,治疗用药在整个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痊愈进程、治疗目的和必要性进行调整的。这其中,始终使用着上述疾病诊疗循环法则原理。

六.善后工作与提高

每次疫情过后,技术上要关注一个恢复阶段。就是让经历了疫情的群体有一个修复体质、排除药物残留的阶段。一般从生长量上就可得到印证,没有得到良好恢复的群体其阶段生长量是缓慢的。

为了迅速修复被疾病和应激反应侵害了的群体体质,除了投喂必要的针对性药物和营养外,更重要的是在另一个方面:对防疫工作的阶段总结,通过总结重新审视曾经有的防疫方案是否存在着漏洞,制定出更严密预警及诊疗的措施。

很多人仅注重蛙群体质的恢复而轻视总结提高,这是被动应对疫情的态度,必然在人与病菌的抗争中处于被动境地。这是需要养蛙人自己为自己敲响警钟的。

七.几个严重影响正确实施防疫措施的问题

1.滥用药物严重危害林蛙体质与免疫能力

一般我们都能够理解疾病多发——药物多用的因果联系,但并不一定了解药物多用——疾病多发!为防止疾病的发生或为了尽快治疗疾病而滥用药物,结果造成蛙群总体体质下降、体形瘦弱的情况,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每日进行消毒、每餐必喂抗菌素的蛙场,不仅没有能够躲过疫情的侵袭,相反蛙的生长都极其缓慢的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

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目前主要存在这些问题:

1-1:日常消毒工作过于频繁

在一些地方,为防止发生疾病对蛙场每天喷洒药物进行消毒。从这种做法的实际效果看,其死亡率比不重视日常规范消毒的要低得多,确实实现了预防疾病的初衷。但是,总存活率水平却并不能产生突破,且远低于规范消毒。从哪怕是短暂停止药物消毒的时间段出现,林蛙感染疾病立即产生抬头现象说明了倚重药物杀菌的力量,会使得林蛙自身免疫能力退化。

1-2:日常消毒药物由消毒剂转变为药物  

这种做法的初衷是希望药物能够通过皮肤被吸收到林蛙体内,以解决病蛙不吃饲料,药物无从进入体内的问题。但是在日常完全用药物取代消毒剂,不仅会造成针对性病菌产生耐药性,还会因为药物的针对性而丧失消毒剂的广谱性,使得大量应该杀灭的病菌得不到抑制而泛滥起来。

1-3:不重视基本药物的使用和中药的利用 

各种新开发的药物,一般都是从病菌对旧药产生耐药性后研制的新武器。但是,在人类与细菌的抗争中,细菌总能够略胜一筹的,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如果在新药失效以后怎么办?再开发的新药能有多少养殖者了解?或者连购买都会存在问题的。因此,要尽可能地保持蛙场病菌处于耐药的低级状态,不轻易用药和重视细菌难以产生抗体的中草药、物理性消毒剂。频繁使用新药和好药,不仅容易把现场的病菌弄得日益复杂化,更容易使有益菌群遭受重创甚至变性,造成致病菌无以自制而泛滥。

1-4:不仔细确定病情凭猜想进行药物的狂轰烂炸 

不懂得药物的针对性,以及药物的价格和药物的实际效果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两回事。甚至单凭药物的价格来估计药物的有效性。经常把细菌性的疾病使用抗病毒药物(或者相反)。事实上,就是细菌性的疾病还存在同种疾病由不同的病菌造成的情况。比如蛙的红腿病,实质上是蛙的一种败血症,除了直接的病菌感染外,往往是其它疾病的后期并发症现象,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等引发,而针对性药物则不同。如果不仔细从病情的发生和过程判断,单凭现象做出用药的结论,难免会发生南辕北辙的后果。因此,加强日常相关知识的积累,加强日常观察和记录,才是有效用药的基础工作。

综上所说,滥用药物和不恰当用药,不仅于事无补,还会把蛙圈中简单的原始病菌变

得越来越复杂,相反增加防病治病的难度,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养殖实践告诉我们:规范消毒;简单用药;重在诊断;用活中药,是药物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灵魂。

2.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和盲目自信是防疫最有害的思想障碍

东北林蛙全人工驯养作为高科技项目,其技术投资应占总投资额度的10-30%。这个观点恐怕能够接受的投资者是很少的。目前对于项目技术投入的认识,大多数还停留在买本书看看,找个几个地方考察一下(实际上是参观一下),最多是培训一下,甚至是互相打听一下的程度上。在建设投入上也是能省则省,很少能够相信林蛙养殖其中的科技含量和必须进行的技术投入。这不仅打造了接受市场蛊惑性宣传上当受骗盲目上马的伏笔,还为已经投入时继续因地制宜(实质是因陋就简尽可能省钱)失去最后挽救机会打下了伏笔。

造成这种局面的不单纯是经济紧张的原因,而是巨大利润空间的诱惑,在这个诱惑下,高利润必然存在着高风险的铁律被扔到了一边。

有不少人非常自信养殖技术可以通过从实践中摸索获得,只要在起步阶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就可以了,完全漠视对于高科技项目在没有雄厚基础知识支持的前提下,每一种风险如果都是自己去经历一番能够生存下来的概率是极其渺茫的。

这些错误的认识是全人工养殖失败最主要的思想认识焦点。

3.要高度重视的两个特点

   林蛙疾病在防疫管理中要非常关注两个方面问题。一个是当地的疾病特点,一个是季节性或阶段性疾病的特点。

各地林蛙养殖所反映出来的特点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养殖人(尤其是承担规模化养殖的技术负责人)要对当地的疾病特点有一个清楚的掌握,并且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

不同地区蛙场其季节性、阶段性疫情往往有各自自己的特点,这可能与当地的气候特点及其水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笔者发现,林蛙疾病就是在同一个养殖场上,每年的主要疫情都有可能不一样。其中机理尚不清楚。

在此笔者提请注意的是早春感染问题。林蛙早春感染发病可以在它们开口之前就爆发,分析来源有这样三种:其一是隔年遗留下来的疾病没有得到控制;其二是寄生虫早春活动;其三是具有低温感染特性的致病菌(比如温和气单胞菌)感染。由此,不可因为早春的低温,病菌一般难以繁殖而忽视其危害性。更需要清楚的是在早春阶段疫情一旦传播,由于蛙尚不能进食,除了喷洒消毒剂外,几乎就是毫无对策的。由此造成巨大损失是常见的。

同理,不可忽视晚秋的防疫问题。要充分认识到林蛙带病越冬所带来的对冬眠安全和早春安全的危害性。

 本文选自一弓博客,仅供学习交流参考,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无限经常内容尽在林蛙网:www.linwa.net.t01c3a841b6e5887d2f.jpg

 

 

 

    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共有条评论发表评论
  • 用户名:
  • 密 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