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特种经济动物加以全人工养殖利用的野生动物都必须具备四个条件,才能够顺利进行养殖并达到预定效益,且能够追求特养业更高的养殖效益。
这四个条件是:具有良好的驯化性;具有良好的抗逆性;具有稳定的遗传性;具有高的生产力和经济价值。
野生动物必须具有良好的驯化性,由此方能够较简易地适应全人工环境;必须能够有较强的适应养殖地水土气候等自然环境的能力并具有良好抗病能力,由此方能够在较多地区进行引种养殖推动经济的发展;必须具备稳定的遗传性,由此方能够得到同样高品质的繁衍后代群体,从而达到预期的商品效益;必须具有高的生产力和经济价值,由此方能够在特养业高成本投入情况下,迅速产生效益并持续得到高于一般养殖业的回报。与此同时,平抑特养业的高风险性。
这四个条件尤其对林蛙这一仅存于东北地区的野生动物更为重要、不可或缺。
1.野生动物必须具有良好的驯化性并实现驯化
野生动物具有的习性,与全人工养殖所希望的有很大差异。这首先反映在野生动物对周围环境具有高度的戒备和敏感,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警惕、敌视并伺机做出逃跑或反击。我们常把这种特有的现象称之为“野性”。自然界“弱肉强食”法则,使得生存的必然是其中的强者,而所谓强者,恰恰就是“野性”十足方能生存繁衍的群体。林蛙也不例外。
困难的是,这种代代相传的“野性”不仅存在于野生的父母代(亲本),它还会遗传给自己的下一代,使得下一代在出生伊始就能够逃避敌害和捕食下级生物维持生命。于是处于全人工养殖条件下经常有人类介入它们的生活环境时,这些幼体强烈的反抗意识和行为与生理发育程度极端不匹配,由此产生严重应激反应直接造成大量的死亡和衰竭使得养殖失败。
笔者认为即便是在不当的养殖管理下,也只有部分蛙是死于直接的应激反应、管理不当,或感染毒性较高的病菌。
笔者实验表明,在嘈杂的环境中,林蛙显著生长不良;经常有人(不当)走动的区域,死亡率显著升高。而一旦让蛙脱离这种环境,状况就显著改善,生长量迅速得到恢复。
相反的实验发现,把处于稳定安宁环境中的正常蛙迁移到嘈杂环境里,当即就能够造成个别蛙猝死,数天后即能爆发群体感染,发生相当数量的死亡。
这印证了一个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林蛙只是表面上死于各种原因,实际上却是由于应激反应造成严重的体质下降机体失去抗病能力,或内分泌紊乱而导致的。从根本上说,大多数的林蛙正是死于这种“野性”的遗传。
笔者还发现,当幼蛙的养殖密度过高时,生长量也会发生迟缓现象。可见蛙就是对于自身群体的接触,也会发生排斥性的应激反应的。可能在自然界中,正是这种反应提示了林蛙的迁徒,以保证食物的供给。
但笔者的实验同样证明了,当对蛙群经过良好驯化过程,其中的相当部分是能够迅速适应人工环境,并与“主人”之间表示出一种特有的默契。与那些养殖人刚接近蛙圈数米之内,蛙圈里的蛙就如雨点般惊惶乱跳,急速奔逃形成对比的是当“主人”进入蛙圈,必须用(软性)扫把不断驱赶才能够前行工作;就是把其中的个体放在手心里,它也能够安然蛰伏听凭主人摆弄。
因此,东北林蛙虽然是一种野性很大的动物,但却是一种具有良好驯化性的动物,是可以通过驯化实现安全养殖的。
但是,驯化过程是艰难的,尤其对于第一代的驯化代价是很大的(部分野性过强的蛙在驯化过程中必死无疑),掌握这门技巧也并不是简单地可以随意模仿的。不透彻了解林蛙的生物特性并掌握其规律是难以真正驯化并以最低代价获得成功的。因此,要真正实现规模化并且进行成功的推广养殖,上游单位培育养殖专用种源群体,承接单位(户)直接使用这种经过对亲本的筛选驯化的种源,利用其遗传性达到后代野性被极大消除目的,这对于实现预定效益是非常重要的。
2.必须能够有较强的适应养殖地水土气候等自然环境的能力并具有良好抗病能力
仅有良好的驯化性适应全人工养殖是不够的。生态环境发生突变,这对于野生动物往往是直接致命的。
笔者曾作过这样的实验:将登陆两三周的蛙简单迁移(模拟初养人)到场地的另一块区域,结果是三日内死亡率达到10%,且屡试屡爽!而在新场地与旧场地之间保持了一条通道情况下,虽未发生明显的死亡,但绝大多数蛙回到了原来的生活区域,这种现象直到两个月后仍然依旧。
那么在人为强制迁移到外地、且在新地域内的养殖人还不懂得驯化和正确管理的情况下会是什么结果?这尤其对认为随便购买野生小蛙养殖,就可以越过一年的养殖期直接产生二年效益、却不懂得驯化养殖技术的人要注意。
当然,引种者取得的是种源蛙的后代(卵),而这些卵经孵化登陆产生的是新一代熟悉当地情况的小蛙。但:这就能够使得林蛙自然变成“土生土长”的动物、自然适应当地的环境了吗?如果能够这样,那么引进野生产卵蛙作为种源蛙就完全可以了。
显然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这里面不仅仅存在一个“野性”的问题。
生态环境的适宜与否,直接影响到被养殖野生动物的成活率。这是由动物的“生物特性”所决定的。所谓动物“生物特性”指的是动物生理需要与环境因子进行了充分的结合,由此产生的特殊行为或者需要。如果这种环境因子是具有特殊性的,那么动物的生物特性中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对环境条件的依赖性。离开了这些特殊的环境因子,动物将不能正常生活繁衍,最后导致群体的死亡甚至种群的灭绝。比如著名的熊猫、企鹅、东北虎,以及洄游鱼类、迁徒性鸟类等。
在环境因子中,水土气候是最直接和重要的因子。对于林蛙来讲这不仅在当地是重要的(否则就不会存在在东北地区也比较集中于某些区域的情况),对异地养殖就更为重要的了。
林蛙在很长的时间中被认为难以适应南方的酷热,其实就是有些人根据东北林蛙种群一直以来生活在冷凉的森林之中而没有发生扩散,由此推论林蛙不能适应其它地区的水土气候的。虽然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见本博“东北林蛙能够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养殖”这篇博文),但水土气候因素对成功进行林蛙养殖又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环境因子对林蛙生存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科技界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得到了很多可贵的结论。这些文献无不指出东北林蛙对于各种环境因子的耐受程度,表明了环境因子对林蛙的生存生长和发育所具有的重大影响。
笔者的研究表明,林蛙对于构成地方气候要素的温度和湿度极其敏感;不同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也足以改变林蛙的生命节律。不当的温度和湿度环境及其不当的温度和湿度相互间的配合,都能够直接导致林蛙发生非正常死亡。而在这一点上,相对于东北地区的各省、地区的差异非常之大。
从防疫角度观察,国内各地致病因子不同,尤其是南方,各类致病因子远甚于东北。异地生物进入后由于缺乏当地抗原极其容易发生病菌感染。
这种生态环境的剧变,将直接导致已经形成稳定生物特性遗传性的野生动物处于致命的应激反应中,或因缺乏必须的条件导致生理紊乱,或因缺乏必要的抗原而多病。这是异地养殖过程发生严重的死亡或感染死亡的元凶。
因此,要实现正常的异地人工养殖,除了在养殖当地建设适宜的环境和良好的管理外,种源培育中通过不断的驯化和筛选,使得其中抗逆性强的蛙被不断选拔、培育,形成对环境变化具有强的适应能力的种源群体,这才能够适宜于被广泛地区所承接引种养殖。
3.种源蛙必须具备稳定的遗传性
为什么推荐进行优质种源蛙的引种养殖?说白了就是希望得到同样优质的后代,由此获得比引进野生林蛙做种源高得多的经济效益。
那么一个问题很显然地放在了培育种源蛙这个课题的面前:如果种源蛙不能稳定地把这种优良品质遗传给下一代,花高代价培育的意义在哪里?让人引种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在生物界不存在“龙生龙凤生凤”的必然,只是一个概率问题。即便对人类来讲也存在一个“优生”问题何况还是野生动物的林蛙呢!要得到稳定的优生“概率”,决不是只要亲本是优质的,后代一定绝大多数是优质的这样简单。
东北林蛙历经千万年的风刀霜雪存续至今,显而易见是经得起遗传学考验的物种。然而恰恰是自然界的混交,却造成了林蛙品质的严重差异(见第四节)。而这种品质上的严重差异,却能够产生优质的后代(这也是一个概率问题)。虽然对这个优质的后代在繁衍过程中的“返祖”概率有多高目前并没有相关研究,然而根据遗传学法则,这个“返祖”现象是必然发生的。那么简单地选择自然界优质蛙作为种源蛙而越过人工培育过程是否合理呢?显然不是。要最大限度地规避这种不良品质的“返祖”,就必须在同一个种群中至少经过数代的筛选获得遗传性稳定的种源群体,这就是所谓“族选”过程。也就是所谓养殖必须采用“品系纯正”的种源蛙的内涵之一(决不是外形上的一致就是“品系纯正”了)。
只有形成了这一“品系纯正”的种源,才能够确保引种繁育的后代具有稳定的优良品质,而不发生异常导致养殖效益严重偏离预计目标。显而易见这对于承接养殖者来讲的重要性。
这里笔者想说两个题外话:其一,关于市场一直在鼓吹的“培养新品种获得高效益”(包括“通过改良使林蛙每年产两次卵”的所谓课题)观点;其二,关于种群复壮的问题。
(1).对于通过杂交形成新品种观点的分析
有的人这么思考:把东北林蛙与当地林蛙进行杂交,不就能够简单规避“抗逆性”这个复杂的问题了吗。甚至设想与大个体的其它种属蛙进行杂交形成新品种,由此极大提高蛙油产量获得巨大的商业利润。
这个问题上的研究至今尚未见有关报道,但进行林蛙不同种属间的杂交这在技术上并不具有很大的难度。因为已经有成功与当地林蛙在自然条件下发生杂交的例子了。至于和不同种属蛙之间的杂交是否能够进行,尚不得而知。
但上述两种思路存在的共同问题是:怎么对其后代进行市场的定位?无法得到市场的定位并得到市场认同的,是不会有市场并获得“巨大的”商业利润的。就好像现在就有的东北林蛙与峨嵋林蛙的杂交后代,究竟作为药用蛙为好还是肉用蛙进行定位销售?作为中药材的药用蛙没有历史、医学、人文传承的支持是难以得到承认的(由于有机物复杂的结构,目前对中药材还无法进行准确的现代化学成分分析全面评价物料的作用功效及其价值)。而作为肉用蛙来定位,则高企的养殖成本和低廉的市场价格就足以扼杀这个“品种”。
除非作为新的东北林蛙蛙油赝品,也就是“假油”出现于市场去坑蒙拐骗。
即便是这种杂交蛙被市场接受,但从生物学角度来讲,怎么防止发生“返祖”现象导致养殖失败(异种间的杂交返祖概率更大)?必须经过相当代数的繁殖直至确定其遗传稳定性,这一过程将远远超过在东北林蛙种群间进行筛选的时间,或者会需要10年20年(毕竟一年只能筛选一代)甚至更久方能言其“新品种”的产生。哪里能够轻言开发,并把这项课题列为“效益前景”纳入某些公司所宣传的发展计划之中!这个设想离开现实的可行性尚有相当的距离的。
(2)。关于种群退化与“复壮”
纠正一点:应为种群“复状”,是恢复种群原来的性状而不是恢复强壮。
相同的数以万计的个体混合交配繁殖条件下,种群在不久的时间段内就发生退化这个问题在我国的蚯蚓养殖(种源引自日本)和部分地区的黄粉虫养殖(种源来自本土)中都暴露了出来。这个问题必然将在全人工养殖广泛采用特定种源蛙后最终暴露出来。
如果种源培育单位仅仅把自身培育完成的种源蛙与自然界成蛙进行杂交的方法来防止种源群体的退化,那么这个成本无疑是非常高昂的。很明显这样的“回交”对前期已经经过驯化及对遗传稳定性的提纯都将从头来过。
一个问题非常严肃地放在了种源培育单位的面前:最佳的解决途径将是异地不同的种源培育单位联合起来,在分别独立培育种源蛙的基础上进行互相间的互交,由此防止各自种群的退化。根据遗传学基本规范,这样的单位需要不少于三个。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驯化种群间的互交复状防止退化,依靠一个专业单位是难以进行的,至少在占地面积和经费上是非常困难的。
但现在的现实是不仅还没有这样的种源专业培育单位,各养殖单位之间更缺乏互信。业内技术壁垒森严,各自独立、对立、封锁甚至攻击,何谈互助?要知道一旦诚信缺失,损失的将是整整一个千辛万苦培育出来的、一个“品系纯正”的种源群,其损失无法估量。
4.必须具有高的生产力和经济价值
虽然目前都在用商品产卵蛙在做种蛙,但并不是具有繁育能力的亲本就能够作种源的。这不仅存在可接受驯化程度的问题、抗逆性问题、遗传稳定性问题,还存在一个“种系特性”的问题。简单而言,用于全人工养殖而引种,最终目的就是希望获得高生长、高产油、大规格,由此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所谓“不输在起跑线上”用在林蛙养殖上也就是这个意思。
王寿兵(1999)对辽宁省;王小平等人(年份不详)、肖向红等人(2001)对黑龙江省;曹阳等人(2006)对吉林省各地分布的东北林蛙进行了抽样分析发现,各地所产林蛙不仅在外观上有所差别,在输卵管的肥满度方面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笔者曾做过这样一个验证性研究:把市场上随便购买的、体重相近的一年蛙进行养殖,日常供给足量的饵料,同一蛙圈并在入秋(9月中旬)的同一天进行称重并解剖。得到的结果是体重相差27% ,产油率在10%~16%不等,相差竟然有60%之多!而达到霜降时分的产油率差,据悉可在15%~25%之间变动,差异达67%!从笔者做的解剖验证与油商朋友提供的数据看,不同地域、不同体质(遗传性)的林蛙产油率差可达60% 以上是可以肯定的。
以上结论显示,当自然界中的优势种源群体被正确培育应用,其经济效益将在当前生产平均水平上再增加30%左右!由此可知,种源的优胜性对于最终效益的高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也由此可知,目前养殖者都以市场随便购买的蛙来作为种源繁殖利用,其实是在基本相同成本情况下,没有达到应有的高效益。这虽然在目前缺乏真正优良的种源蛙的情况下也是不得已之举,但是必须要看到研究开发、选择培育以及最终采用优良的种蛙是达到林蛙养殖高效益的必由之路。
最后,目前虽然在极个别真正成功的同行中已经产生了产业的领跑人,已经用事实证明了该项目是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并能够带动介入者也开始产生效益。这标志着全人工养殖技术已经不仅在理论上、在技术开发上,更明确的是已经在生产现场清楚表达了它的科学性、系统性、成熟性。然而全人工养殖林蛙采取专门培育的种源蛙是该项目最后的技术障碍,也是技术系统的闭环终点,更是实现真正的高效益的必由之路。愿有志者继续奋进,夺取技术开发、项目开发的最后胜利! 本文选自一弓博客,仅供学习交流参考,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无限经常内容尽在林蛙网:www.linw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