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工驯养东北林蛙的真正难点就我们现在所归纳的可分为两类。一个是基础技术瓶颈;一个是高效技术瓶颈。各有三个难点希望引起介入者关注:
一。基础技术瓶颈:
1。成活率。不论是一年蛙还是两年蛙,年度成活率最低必须稳定达到60%,而稳定达到80%及以上才能够使得这个项目的经济效益爆发威力显示出来。但其中除了一般成活外,出蛰成活技术必须过关;对当地几个基本疾病、敌害活动特点具有透彻的了解,并能防控自如。
2。生长量。第一年必须能够稳定达到
3。正确、便利的建设。正确关系到蛙的生存,所有成活率、生长量离开了正确的建设就是空话;便利关系到高的劳动生产率,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二。高效技术瓶颈:
1。高密度养殖。要通过上述三点技术关口(回过头来看)难度并不高。比如,在低密度情况下就能够较好地处理。但是,低密度养殖就意味着降低蛙圈面积利用率,提高劳动强度和劳动成本。因此要达到所谓“高效益”是没有基础的。目前在实现稳定的高成活率、生长率前提下,幼蛙投放密度最高已经能够达到150只/平方(最终平均体重
2。雌化率。只有高的雌化率才能够在高成活率基础上实现高的商品率。目前已经能够稳定实现80%及以上的雌化率,且不采用激素诱变法。
3。低廉的运行成本。运行成本包括饲料成本和人力成本。该两部分可占到整个运行成本的80%以上。但是其中的人力成本是不可降低的,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尽可能保持劳动强度不变)才能够实际降低人力成本。目前(2012年)由于解决了高密度养殖包含的各关键因子,由此在单位面积上的密度较过去的高密度养殖提高达50%和400%,从2--2.5人养殖10万蛙提高到30万蛙,直接提高了3倍。由此将10万蛙的人工成本降低到原来的1/3。其次,由于市场饲料价格以及相关物料价格的上涨,对饲料成本控制的威胁较大。但目前前列的饲料成本还是能够保持在2.5元/斤黄粉虫的饲料成本价格。
现在从已经实现的程度再回头看:对林蛙养殖难点的认知和讨论还停留在成活率范畴,虽然这是被迫之举,但客观上误导了意识,似乎只要成活率高就能够产生好的效益,这实在是害人不浅的。
但是,在基础技术瓶颈还没有解决之前,还是应踏实基础,甚至应该退回几步(降低密度)再向前进。
笔者披露当前技术进展情况,目的是让坚韧不拔奋斗探索的同仁能够看到目标、看到希望,加强交流继续攀登。相信不久的将来,1:7-8的投入产出比巅峰就会被征服!
www.linwa.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