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林蛙网络
当前位置:首页 > 互动社区 > 培训

全人工养殖林蛙大环境的基本特点

来源:一弓博客 时间:2013-06-04 23:32:35 浏览:

全人工养殖林蛙大环境的基本要点 

    环境选择中,有理想条件,也就必然存在尚可条件、通过改良可以利用的条件、不宜的条件、不可选择的环境等。这里通过对理想自然环境条件的剖析,透视养殖林蛙对环境需求的充要条件。以便应用者能够举一反三地领悟和理解后面将深入探讨的“软件”问题。 

    理想的自然环境条件

    1。夏季气温基本在25℃--38℃区间、冬季气温一般在-10 ℃--5 ℃区间变动;全年25℃以上气温达到4个月左右。

    2。土壤渗透性强,保湿性好。土层厚度达到或超过1米。地下水位不少于表层下50厘米。

    3。场地平整地势略高,有较好的排水条件(或渗水条件)。

    4。有山溪泉水,水质洁净且难以被污染。PH值在5.5 - 7之间;盐度≤0.1% 。

    5。 日照充足,光照时间10小时或以上。 

    6。环境寂静,远离村庄、城镇和交通繁忙的公路。

    7。气流通畅。  

    8。空气质量好,无化工、粉尘污染影响。   

    9。能够取得电力和通讯条件。有汽车道路能够通行。

    10。无灾害性气候发生。

剖析:

   温度是一切生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差异不过就是在适宜区间的范围上。

    基础理论研究确认,林蛙生长发育最佳温度区间在18℃--28℃之间,致死温度为38℃。笔者把适宜的区间作了如上修正,这是由于两个现场原因:一个是正确的建设条件下,38℃气温可以较简单地被削弱降低,由此就有效扩展了林蛙可顺利养殖的地区范围;其次,林蛙实际所处的环境是地面温度以及近地表面空间的温度,这部分区域受到地面温度的钳制,以及热空气的上浮运动特性,其实际温度是远低于空气温度的。根据实测,正确进行环境设置的环境里,外界气温达到47℃,棚内气温可降低到36℃,地面温度仅为30℃。而林蛙在32℃及以下实际环境中,只要处理得当不会有任何不适应的情况,相反其生长性更为良好。这就是在环境气温高达38℃温度情况下,林蛙可以安然无恙地生长发育的原因。但为什么笔者不把更高温度作为“适宜气温”范围呢?注意本节的剖析前提是“理想环境条件”,并且所作防暑降温措施不能是一般投资人无法理解实施的。

    气温持续保持时间对林蛙生长速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我们在东北伊春地区所作的养殖验证证明可以在三个月内使林蛙生长到平均体重15克左右,极大超过自然生长和一般全人工养殖蛙的体重。但是综合经济指标评估看,把蛙在当年养到25克的水平更为有利。而要长到这个体重,三个月的周期还短了些,需要作些特殊的辅助方法。但是否超过4个月就一定好呢?笔者认为不见得。这是因为过大的体重不能使得当年蛙的产油率得以提高,蛙油药性成分沉积不足,也影响蛙油的品质。其次,虽然林蛙在两年龄内其生长是迅猛异常的,可以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但也不是无止境的。我们目前还没有发现两年蛙平均体重能够超过60克的水平(注意是平均体重),由此把当年蛙养得过大,造成第二年蛙生长增重空间收敛,白吃饲料不长个,这显然对于经济性是极为不利的。---- 这些属于“高生长性”探讨的范畴,这里仅顺便提及一下。

    冬季最低温度就是低于-10度也是可以的,但使得管理以及设施成本增加这又是不利的;冬季最高温度超过5℃,将急剧增加林蛙的耗氧。这对于稳定林蛙的冬眠状态以最大可能储存体力营养是不利的。

 

    对土地品质提出要求的本质需求是其对蛙粪污染的吸收、分解能力。

    蛙粪污染是对养殖林蛙获得高成活率最大的阻碍之一。林蛙对饲料的转换率在主生长期中最高可达到2.14。但就按这个最高的饲料转化率看,也会有至少一半饲料被转化为蛙粪排泄到场地上。如果这些蛙粪蛙尿不被及时吸收和分解,就会迅速引起严重的细菌繁殖。喷洒消毒剂是无济于事的,消毒剂对种情况下的细菌灭杀作用仅仅只能维持4-6小时而已。那么当饲料虫被抛撒在场地上的时候,蛙所捕食进入消化系统的就不简单地是饲料了。这就是严重污染的场地非常容易引起疾病感染的原因。

    严重污染的场地所产生的不仅仅是病菌泛滥,更为严重的是会产生高浓度的硫化氢等有害气体。这种气体可导致林蛙严重应激反应体质急剧下降,不仅食欲减退生长受阻,更容易被病菌所感染,在南方梅雨季中最严重的时候可直接导致林蛙死亡。

    但不同品质的土壤对粪便的吸收能力差异是很大的。其中最好的是森林土,最次的是南方红粘土和新翻到表面的生土。在连续三个月的高温季节中,生土被腐熟的深度可达50毫米,可见粪便污染对土壤的影响程度以及对地表活动的林蛙所能够产生的毒害作用。

    森林土不仅自身很疏松被水分渗透的能力很强,可以从容吸收大量的水体或者保持土壤适宜的湿度,更重要的是它内部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可以迅速分解所吸收的粪便蛙尿中富含的蛋白质,由此阻断有害细菌的生长繁衍。退而求其次,一般农村中常见的沙质土也是很不错的。沙质土的渗水能力也很强,这就保证了污染物排泄后被迅速干燥。所差的是沙质土中缺乏丰富的微生物去分解粪便蛙尿。然而实际现场表明,这类土很容易发生硬实,由此为清扫法排除污染创造了条件;在保持疏松的前提下,沙质土强烈的吸收水分作用使得粪便干燥细菌难以在短时间内剧烈繁殖,最后在吸收喷淋水体的膨胀作用力下被粉碎,随水体沉入土层,由此消除直接对蛙的危害。而一般农村的种植土(熟土),不论是粘土还是沙质土,其分解吸收能力是相近的,作用力近似相等。对于这类数量最多的属于中等品质的土壤,我们评估其自然分解能力是:可承载0.5公斤/平方米的蛙重。

    对于土层厚度的要求是要利用其对温度升降所能够具备的钳制作用,过薄的土层其对温度的稳定能力较差。其次,也是南北两个端点地区挖掘水池所需要的深度。对于一般地区土层厚度允许略浅些。

    地下水位过高将造成水池建设困难;其次其水分容易向表层进行反向渗透,造成土壤对水分的吸收能力降低,影响分解粪便污染的能力;其三也致病菌、寄生虫等病原容易通过水体的反渗透到达地表感染林蛙。但这个要求不是绝对的。如果当地病原简单,可以采取特殊措施加以利用。因为这对于降低建设成本(直接利用作为养殖池)以及钳制地表温度具有意义。

 

    场地平整地势较高的意义不仅在于“好干活”,更重要的是对排涝不可忽视的作用。

    蛙场不要说在大雨季节被水淹,就是潮湿不堪也是不允许的。很显然最基本原因就是过度的潮湿会破坏土壤对蛙粪有害物质的吸收分解能力,导致致病菌泛滥。从这一点可引伸为蛙场对坡度不能不有所选择,一般允许坡度不大于1:40;还可引伸理解为什么蛙场不能选择洼地了。

    从深些层次考虑,在高温地区土壤过度潮湿造成的蒸发水汽极其容易被气温所加热导致“桑拿浴”效应。这对林蛙的生存是极具威胁的。见“环境湿度对林蛙生产的影响”一文。

 

    水体必须洁净。

    在严格封闭防疫的现场,水体是一种无法阻止进入的物质。选择洁净可靠的水源其意义不仅在于阻断外界微生物、寄生虫侵入,更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制约土壤致病菌的种类发生扩展或发展、升级。

    洁净的水体除了山泉溪水井水外,很难再有其它的途径。中等水体可以有水库水,但是水库水质有时是不稳定的,比如水库里养殖有水产,而水产动物常会带有病菌或进行防疫诊疗而投放药物。一般来讲,经常投放药物的水体其致病菌也会逐步升级,最终导致部分药物不起作用。而作为下游的林蛙养殖场对此一无所知,一旦发生疫情将处于无从用药的境地。河水由于能够受到的污染源太多,不宜作为林蛙的养殖用水。事实上就是山泉溪水井水,也有自然带菌带寄生虫的情况。一旦现场证实该水源不可靠,也必须专门建设水体处理池进行预处理的。

    已经证明,林蛙及其蝌蚪所能够耐受的酸碱度范围是5--9,但随着现场检测条件的限制以及土壤矿物质可能发生的不稳定,选取6-8是较好的。这里要提醒注意的是碱度达到8,已经可能影响到蝌蚪在形成性别时倾向于雄性(但尚可花不高的代价进行降碱处理使之符合需要)。因此笔者主张最佳的酸碱度范围是6-7。

    林蛙是一种狭耐盐性的动物,对盐分非常敏感。但是土壤或多或少地会带有盐分,因此对盐分的含量要有一个限制(这对于盐碱地区、沿海地区特别有意义)。上述水体含盐度以内对林蛙和蝌蚪都是安全的。

    说明一下:盐分对林蛙、蝌蚪的许可范围(尤其是蝌蚪的耐受能力)尚有深入探讨的必要性,这里不赘述。

 

    光照是林蛙生长发育最重要的三大环境因子(即笔者所说的环境“软件”)之一,笔者或以专文加以剖析。

 

    林蛙是一种对周边环境极其敏感的动物,环境的抗干扰性能如何直接关系到林蛙的生长发育。   

    环境的寂静度和稳定性对林蛙的生存和生长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噪杂(比如某些庭院养殖)、经常变化(比如利用阳光进行场地转换处理场地污染)的环境中生长的林蛙,大小差异明显,疾病不断,死亡数量更是超出正确养殖达数倍之多。这种以损失环境寂静度来换取养殖人管理便利性的作法是错误的。

    应激反应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林蛙在不同寂静度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证明了林蛙是一种对环境具有极高敏感性的一种动物。如果不注意这个特点,则要达到高成活率和高的生长性是不可能的。

    应激反应是生物学上的一个专用名词。

    动物在某些环境条件的胁迫性影响下,其身体的神经系统、运动肌体处于应对外界突变的高度戒备状态。这被称为“应急反应”或者“逆变反应”。这时身体内相关系统发生与之相对应的异常调整,以使肌体适应巨变的环境需要。这就是“应激反应”,又被称为动物的“抗逆反应”。

    应急和应激反应的物质基础是内分泌系统作出异常的、剧烈的分泌行为,产生对肌体的刺激或抑制性的调整。

    有不少研究报告指出,这种调整具有特殊的刺激性,使肌体发生复杂的异常的改变以适应新的环境的需要。研究结果同时指出,强制调节肌体所有系统的能力不仅大量消耗能量,还使得肌体受损,其受损的严重性甚至可以杀死肌体自身。因此,有些报告干脆就称这种调整物质是一种“毒素”,所谓“崩溃”就是对这种调节超出肌体能够承受的极限而呈现损害结果的形象描述。比如在极度寒冷下手脚出现的暖流感觉,实际上这是将被冻伤的临界信号!这也正是应激反应造成的结果。

    应激反应不仅造成蛙群生长紊乱、整体性的体质水平下降,以至在生态环境(自然条件)恶化的时候发生严重损失,还是林蛙发生猝死的主要杀手。因此,笔者把应激反应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两种。

    直接的惊吓和惊扰可直接造成林蛙的猝死、痉挛、瘫痪,神态反应明显呆滞或者异常亢奋。如果开始时的猝死还是少数,当这种状态延续二三天,就会发生大量的异常死亡。这说明显性应激反应对林蛙具有异常强大的直接杀伤力。

    隐性应激反应所造成的后果是导致林蛙体质急剧下降。这种环境中的林蛙经常是体弱多病的,生长缓慢,大小差异明显。蛙场管理略有偏差就会发生异常快速的疾病感染和传播。

    前述这种不同寂静度环境下所发生的平均生长量的显著差异,正是隐性应激反应所导致的结果。

    应激反应对于林蛙的显性和隐性的致命危害是客观存在的。曾有三个养殖场分别发生大量“疾病”死亡而求助于笔者,通过查询其周边环境发现,一个是棚布松垮被当地大风刮得哗哗响;一个是在圈内分块进行夯实地面的操作;一个是在庭院里搞搭建。当这些问题立即改正,在没有用药情况下死亡数量急剧下降,在3-4天时间中完全恢复正常。不过,在一周内三个养殖场均突然爆发了相当数量的死亡。

    上述事例充分说明了东北林蛙对环境寂静度的苛刻要求。同时,发生严重噪杂事故的现场紧随而至的疾病症状和死亡,说明了应激反应对于林蛙生存的危害。因此,处于养殖生长发育期间(而不是秋天)严禁无关人员随意接近蛙圈。这除了必要的防疫意义外,显然对于保护蛙场环境的稳定性,避免无谓的应激反应是极其重要的。由此可知,蛙场与人员频繁活动区域实行严格的隔离是必要的。这不仅仅是防疫的需要。

 

    蛙场气流通畅是总揽环境“软件”因子(温度、湿度、光照)三者之间平衡的决定性要素。

    通畅的气流不仅能够随时对三大因子进行必要的调节,并且能够及时排除场地污染所必然产生的有害气体,更能能够及时排除盛夏高温湿蒸汽的危害,这对于大棚养殖林蛙、南方养殖林蛙来讲尤其重要.
 

林蛙养殖环境建设的几个必备结构

    仅仅正确选择了大环境背景、熟练应用好三大生态因子,这对于成功养殖林蛙在环境建设这一环还是不够的。

    本节是对蛙场环境建设结构要素的一个补充。

1。防敌、防逃、防灾、防干扰

    一般要求蛙场在外围(铁丝网围墙之内)要有隔离区。这个隔离区的目的是作为基本警戒而设,用以防止外界生物采用闯入、跳入等方式直接侵入蛙场。

    在蛙圈外围要求建立隔离带,隔离带内或外假设电猫网,隔离带顶部设防逃盖。这个隔离带对于防疫、防逃、防敌具有重要作用。隔离带之内(蛙圈之外)要求一目了然,能够及时发现敌害入侵或林蛙外逃,由此及时做出补救措施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

    隔离带之内,日常规范进行消毒,视必要进行杀虫,进入隔离带人员必须换鞋(视必要穿戴内区工作服),防止将外部寄生虫源、杂菌带入蛙圈,由此建立一个基本的防疫结构。

    隔离带内视当地降雨量、土壤渗水能力情况决定设置排涝沟系。内排涝沟系要与外界连通达到能够及时将积水排出蛙场的目的。但注意与外界连通部分要有封闭措施,防止敌害由此进入蛙场。

    要注意当地四周主要的干扰因子与来源方向,比如公路、工厂作坊的噪音、振动等。对于通过空气传播的干扰可在该方向的最外围设置“墙”进行阻隔;对于通过地表传播的可用隔离沟阻隔。

    对于南方沿海地区存在着台风危害,蛙场建设尤其是大棚必须要有抗风能力;北方存在严冻大雪危害,蛙场的冬眠池必须要有足够的深度以及防冻措施,大棚结构必须能够应对大雪压顶支柱脆裂等隐患;沿海、西南地区常有持续大雨,蛙场必须要有足够的防雨排涝能力,严防蛙场积水。

2.温度、光照、湿度控制结构

    这些结构通常是遮阳程度与方式、通风设施与方式、水分供应设施与方式等组成。很多相关资料都有介绍,都属于选用范畴。具体有哪些器具物料可加以选择利用这不重要,只要能够达到需要的效果即可,这里不赘述了。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南北气候差异很大,要注意针对当地情况有所偏重。

3.保持足够的通风条件结构

    各地气候特点不同,这一点上至少北方与南方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设定。笔者用“足够”二字来规范通风条件的应用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比如北方空气较干燥,一般情况下要以阻挡风流干扰为主。而南方潮湿闷热,没有足够的通风将造成蛙圈“桑拿浴”效应危害。

4.近地隐蔽物结构

    近地隐蔽物是必须设置的。这是因为要做到林蛙能够及时沐浴阳光,又能够满足足够的安全感的需要。同时,有了近地隐蔽物结构对于保持土壤表面适宜的湿度、林蛙及时得到水分的补充这些都很重要。关键是对近地隐蔽物种类的选择上。笔者再次提醒读者,不能采用随便什么草让它们自由生长。直立型草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有了比没有或者更差。正确的选择是阔叶型贴地生长的植物类。比如地瓜、南瓜等作物,秸秆、树枝等农业废料。隐蔽物也不可过于茂密以至于影响对蛙情的观测和防疫消毒等措施的有效实施。


                                        文章部分摘选于一弓老师博客,多方采集资料用于知识共享,文章并不代表本站观点!

    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共有条评论发表评论
  • 用户名:
  • 密 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