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肠道腹水病是除肠炎外最多见的一种现象,死亡率极高。但一般情况下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某种感染引起,或者是机体功能性紊乱的一种症状。
1.蝌蚪单纯性腹水病
一般在初中期无行动障碍,与正常蝌蚪无异。后期因腹压过高压迫脏器微循环而发生肠道水肿、肠道漂浮等内脏病变现象,个别蝌蚪有肠道出血现象。死于腹部被腹水涨破和衰竭。这种情况可一直延续到变态后,幼蛙带着一个水晶玻璃球般的大肚子登陆。
【病因】一般由环境应激反应、体质差(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或异常)、进食异常三个因素互相结合的产物。正是因为是三因素能够同时相遇结合的概率较低,所以难以大面积爆发性出现病状,同时也不具备传染性特点。但是在群体体质较差情况下,不排除大面积爆发的可能性。因此除投喂药物外,要注意消除环境综合异常的因素。
【病原】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流行规律】 好发于生长到一定时期的蝌蚪。病程较长但蔓延很慢。传染性弱。
【外部症状】 体形因腮部膨大而改变原来的瓜子状。不到后期衰竭阶段一般无行动障碍。
【解剖特点】 腹内严重腹水,腹水透明清稀不浊是主要特点,内部脏器无明显异常。
【预防方法】 减少换水中温差过大的异常,保持水质,提供益生菌并正确控制投喂量。
【治疗方法】把患病蝌蚪及时捞出,用0.20-0.3%浓度盐水浸泡12小时,提高渗透压使部分腹水排出体外降低腹压,控制病情恶化。然后放入低温水体(经过爆气的井水注意不可低于原水温度5℃加重应激反应)禁食养殖。一般在2-3天后能够痊愈。
如果大池持续不断出现该病蝌蚪,需防止群体体质较差而大面积爆发该病。可使用0.3ppm浓度的二氧化氯对水体进行一次消毒,投喂0.1克/50克饲料的氟苯尼考3-5天。
【备注】 捞出的初、中度腹水的蝌蚪能够痊愈,但晚期蝌蚪无效。
2.蝌蚪期恶性腹水病(蝌蚪大肚子病)
蝌蚪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通常为3-5天,个别池在一周内蝌蚪全部病死。在水体高度污染的情况下,感染到死亡2-3天。感染后死亡率30%-70%,高者可达100%。
【病因】蝌蚪期常见的是水体污染后,吸附有害物质的藻类被蝌蚪食用,或者直接感染病菌。
【病原】大肠杆菌属、嗜水气单胞菌、双链球菌等
【流行规律】该病多发于水温20℃以上条件,有很强的扩散性。
【外部症状】蝌蚪病后,腹水严重,不到后期很难见到蝌蚪不能保持平衡的状况。多见漂浮在水面上行动呆滞,或下沉水底潜伏不动。活动量明显减弱,懒动厌食。外观有时有血点、斑。
【解剖特点】腹内严重腹水是主要特点,有混浊和带红色现象。一般可见肠道水肿或出血。初期肝、胆等无明显变化。
【预防方法】日常强化水质管理。
【治疗方法】水质差的情况下应首先考虑大肠杆菌感染,更换水体。内服氟苯尼考0.2克/50克饲料。亦可投喂庆大霉素、磺胺+TMP、先锋霉素等敏感药物。
如果水质尚可或较好,应首先考虑气单胞菌感染。聚维酮碘10ppm药水稀释喷洒,或采取硫酸铜对水体消毒。内服氟哌酸0.2克/50克饲料。
3.蛙期腹水病
【病因】肝功能异常,肠道微生物环境突变、细菌感染、寄生虫、应激反应。
【病原】未见文献正式确认。
【流行规律】全程。
【外部症状】腹部微膨胀。腹水严重时提起蛙体可见腹部有水荡漾状。皮色可有略浅的变化,有的呈玻璃状变化。
【解剖特点】腹水是此病的主要特征。可无其它脏器病变的现象。镜检有时可见寄生虫。
【治疗方法】针对细菌感染,采用二氧化氯消毒5-10ppm 每天一次连续消毒。青霉素、链霉素对该病一般情况下具有极为良好的疗效,但是会很快产生耐药性。因此要一次性治愈而不能断续治疗。内服氟苯尼考4克/公斤饲料也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如果该两方均无显著效果,则从气单胞菌治疗。
本文选自一弓博客,仅供学习交流参考,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无限经常内容尽在林蛙网:www.linwa.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