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寄生虫感染,是指体内寄生虫,且并不包括病原虫感染。
寄生虫感染是能够导致整个场地覆灭的恶性传染病之一。目前较多发生的体内寄生虫感染是各类线虫感染,其次是吸虫。尚无可靠依据说明其它类型的寄生虫感染构成对林蛙全人工养殖的严重威胁。但有资料表明,已经发现蛙类是孟氏裂头绦虫的中间宿主;有迹象表明棘头虫可能感染林蛙肝脏;病原虫同样可以感染林蛙并发生疾病,比如脑锥体原虫导致的脑炎。
寄生虫种类繁多而目前寄生虫防治药物匮乏,在最多发生感染并实际发现的线虫中,还有一定数量的种类不能用目前药物所杀灭。因此寄生虫感染尤其是规模化养殖中必须加以严格防范的恶性感染之一。
寄生虫种类繁多,生物特点不一。就一般规律而言,寄生虫一生中有不同的寄生宿主,因此林蛙感染可能存在多种渠道;寄生虫从繁育生长到成虫,常有一在体内的迁移过程,该过程对林蛙内脏器官的破坏极大,可由此造成多种感染发生复杂多样的并发症;寄生虫自然生存能力极强,可以卵、蚴、成虫等形式广泛存在于水体、陆地土壤、动物及昆虫体内,并且具有很高的耐寒、耐热、耐酸碱、抗药性能力。多种并发症产生时,很容易被误诊为其它相应疾病的感染,而被忽视了真正的感染病原,以致疾病连绵不绝最后全场覆灭。
笔者观测到,寄生虫进入活动的最低温度为8℃ 。这意味着林蛙刚处于出蛰临界状态其体内外寄生虫就已经开始了活动,由此时爆发的死亡无可救治。
综上所述,对寄生虫的防治极其重要,但是防治工作具有相当的难度。在现场管理中,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和强化。
【病因】现场消杀、隔离不良。
【病原】寄生虫
【流行规律】已经确定林蛙蝌蚪期为重要的感染阶段,但不会爆发。但在蛙的生长全程均可爆发,且与体质无关。
【外部症状】大腿红肿烂皮、肿嘴、皮色异常;消耗性异常现象,比如消瘦、厌食、无神。
【解剖特点】常见的有肝胆异常性疾病,比如肝脏多色、坏死、肝体白点、无胆(胆囊穿孔)、腹水等;胃肠异常性疾病,比如胃肠炎、空胃充液(蛙口腔吐沫)、异食症、消瘦病、肠道水肿、肠道气泡等。比较集中在肝胆、胃肠、肺损害,并以此三个脏器异常围绕发生并发症。相关异常可集中在一个蛙身上发生,因此有现场感染异常多样性的特点。常可在内脏中直接发现寄生虫。
【预防方法】强化场地隔离和人员进入换装管理;各隔离区域定期作预防性杀虫措辞;定期给予蛙服用杀虫药物(有把握确定场地安全除外);针对寄生虫不同种类选用阿苯达唑(丙硫苯咪唑)、左旋咪唑、伊维菌素、甲硝唑、吡哌酸等药物。
【治疗方法】当怀疑存在寄生虫感染,必须对胃肠、肝脏、肺进行解剖镜检确认。一般方法为将解剖后的内脏浸没在检查器皿的水体中(水位能够借助镊子刚浸没脏器即可),目测或借助放大镜即可发现。
各药物严格按体重配给,并确保蛙在短时间内吃完饵料。
通常使用阿苯达唑,每天投喂一次。
当现场发生较严重的感染疫情,应使用场地消杀和药物内服联合进行的方式方能收到显著效果。
【参考意见】一般情况下,杀虫治疗过程不超过7天。轻度感染3天即可;中度感染5天可基本治愈;重度感染不过7天。剩余的是针对脏器的继发性细菌感染的治疗。因此,针对寄生虫疫情的治疗事实上是分两个阶段进行的。第一个阶段必须透过种种现象抓住寄生虫感染的本质进行果断治疗;第二阶段则是以抗全身性感染为指导基础,针对性采取药物措施;同时可使用中药九里香、知母、黄芪等药物配合,有益于伤口愈合。
本文选自一弓博客,仅供学习交流参考,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无限经常内容尽在林蛙网:www.linw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