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林蛙网络
当前位置:首页 > 养殖技术 > 饲养

蛙场粪便污染处理技术的应用与解析

来源:一弓博客 时间:2013-06-28 14:43:19 浏览:

 蛙场污染主要来自蛙粪。假定蛙最高的肉料转换率为12,那么当一年养殖下来,成千过万斤的饵料投喂下去后,即将有近一半的蛙粪被遗留在蛙场上,可见其污染的严重性。

在自然界,由于密度低,土壤有足够的分解能力,蛙也有迁移的地域,因此林蛙粪便污染不足以形成危害。但是对于全人工高密度养殖来讲,土壤既无足够的分解能力,蛙也无处可供迁移。林蛙避无可避,被迫局限于污染的环境中。

这些洒落在蛙场地面的粪便在高温高湿中腐败,成为各种细菌高速繁育的温床。据现场试验,标准密度下林蛙对一个1平方米干净平面的污染速度为3天左右,而消毒剂对粪便的杀菌能力最短仅为数小时。数小时后粪便即回复腐臭味的散发,这就意味着细菌重新开始发展。

全人工养殖的林蛙就是这样被迫处于粪料混合的境况之中。这就是养林蛙人面对的严峻局面。也是林蛙非常容易感染发病,最终导致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林蛙的全人工养殖是所有养殖动物中防疫难度最高的。最低限度其它所有动物的养殖,都能够做到粪料分离,饲养圈保持清洁状态,但林蛙却不行。因此,这个问题现场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之前,养殖林蛙要达到高的成活率、达到高的经济效益是不可能的。

多年来,业内不断有人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并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归纳可分9大类解决方法:

1。设专用饲料台,将粪料分离;

2。将蛙场设成斜面,利用保湿水流或天然雨水对蛙场进行冲刷,然后利用低处的排水系统导出蛙圈。

3。利用微生物和其它生物的方法进行就地分解;

4。人工清扫;

5。种植植物进行吸收;

6。轮换场地;

7。添土填埋;

8。药物消杀;

9。其它

析:

1。构筑专用饲料台的问题在于蛙并不能对饲料台加以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尊重。在蛙粪对场地污染的同时,对饲料台的污染也是一致对待的。因此只有在设饲料台的同时,在管理上也对饲料台的保洁加以强化。但是事实证明,就是对饲料台进行一天两次(投喂前)的消毒,也是无济于事,蛙群照常发病。当然,发病的概率会低些。但这是以很大的劳动力投入为代价的。林蛙粪便在光洁的塑料布上能够有很大的粘性,略干后就必须得用刷子刷才能够洁净,这以一个家庭式规模加以实施还可以,一个规模化养殖场的话这个成本就不容忽视了。

2。利用斜面水流处理法,是业内唯一有文献报道的方法。该方法原理简单,操作也简便,效果良好。据信,蛙群无肠炎类疾病发生。但该方法的局限性在于规模化情况下,对水资源充沛程度要求较高;对地面品质有一定要求。显然,地面吸水性不宜过强。对于小水量喷淋,地面迅即吸收水分以致水流不足以起到冲刷粪便的作用,而大水量使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的程度,以致失去吸收粪便污染的能力。对于吸水性差的地面,喷淋时产生的冲击粪便水流同样能够对蛙群产生冲击。尤其是对幼蛙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因此该方法比较适合于二年的大蛙。但对这个方法的形式和思路略加改进,就能够在更多的场合并在林蛙生长的全程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是一种非常有应用潜力的技术手段。比如与其说这个方法主要原理是通过水流冲刷达到清除粪便污染,我认为更重要的是通过水流的冲刷,冲散了粪便颗粒,使得更容易被分解消除污染。这里不展开分析。

3。微生物方法及微生物与生物结合型的方法是比较前沿的技术方法,是我团队从06年开始进行重点使用并不断研发进步的课题性技术。目前已经发展到提高土地对蛙粪承载能力提高5倍、1个人可管理30万蛙的水平。这意味着能够在同样的土地面积上、不增加养蛙人力投入情况下,提高5倍的经济效益。该技术突出的长处在于蛙圈土壤越养越好,粪便污染几乎不能发生。

但是现场必须具备微生物技术储备与相应的装备,一般现场没有这个条件。

一般情况下,笔者建议一般投资人可结合生物方法来弥补不足。比如喷洒市售微生物制品并和蚯蚓、蝼蛄养殖联合应用。结合生物方法联合应用,好处是生物的活动能够迅速松化土壤,使得微生物迅速渗透到土壤颗粒中并保持下来。以致能够持续维持有效的分解能力。比如蚯蚓自身排泄的粪便更是优良的微生物吸附剂,以致在一定时间内不必补充微生物即可保持自洁能力很长的时间。从实际效果看,可提高土地承载能力1倍。

4。人工清扫的方法,适合应用于地面比较结实、致密的场合。这个方法简便易行,效果显著。由于在清扫时候能够同步彻底清查圈内蛙情,不破坏蛙圈环境的稳定性,同时也不消耗资源(对成本控制有利),清扫用时也并不多。但是这个方法的缺点是不正确的操作将对蛙群产生严重惊扰,以致发生应激反应。不熟练的操作也会使得工作时间上升而影响效率。但比较而言,还是利大于弊,并且这些弊端可通过正确的技术方法加以消除。因此是通常采取的技术方法之一。不少现场在采取了这个方法之后,甚至有意夯实地面形成硬地条件,蛙病还是不断,最终覆灭。究其原因,除了蛙病感染源不局限于场地污染外,其实是没有理解该技术方法的利弊,在实践中盲目发挥造成的。

5。笔者在此明确指出,种植植物吸收粪便污染是概念性错误。因为植物吸收的是有机物和矿物元素。它们是已经被分解了的粪便并不是粪便本身,而分解了的粪便就已经不是污染物了。所谓污染,正是存在于粪便的分解过程中,各种微生物以此为营养,在生存与繁育中对粪便加以消耗。因此从本质上来讲,污染的过程也就是自洁的过程,并非能够绝对化地看待污染和清洁。

6。轮换场地的方法至少需要增加1倍的周转面积,严重降低土地利用面积;林蛙具有领地性,一旦熟悉认可了一个环境,不会轻易放弃离开。人为强制迁移将引起严重应激反应。

7。填土、翻耕的方法显然占用劳动力较大,且对蛙的惊扰比较大。但这一点对小规模家庭型养殖比较容易做到驯化良好不会发生应激反应,因此是具有可行性的。现场可预先将场地开挖成垄沟型,而后进行翻填。在每平方1--1.5公斤蛙的承载下,只要在过程中进行一次,秋末冬初蛙入水后再进行一次就够了。

8。药物消杀的方法存在一个最基本问题:假定把那些细菌杀了,但蛙粪还在场地上,这些蛋白质还是存在,而正是这些没有分解的蛋白质导致了场地污染。今天把土壤表层细菌杀了,明天下面又会发展上来。如此循环天天消毒何时了?             

 

以上介绍了目前研究的各类方法以及各种方法自身的优势和缺陷。在具体实际现场应用更需要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各类方法的特点加以因地制宜的选择,这样才能够发挥每一种方法的自身优势而达到预期目的。本文选自一弓博客,仅供学习交流参考,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无限经常内容尽在林蛙网:www.linwa.net

 get.jpg

 

                  

 

    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共有条评论发表评论
  • 用户名:
  • 密 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