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蝌蚪颗粒配合饲料
(保质期:三个月)
林蛙蝌蚪颗粒配合饲料的主要原料组成:
鱼粉、豆粕、棉粕、菜粕、植物油、次粉、小麦麸、微量元素、维生素、抗氧化剂等。
添加饲料药物添加剂:
1、药物种类:黄霉素。
2、药物添加剂量:每公斤饲料约添加黄霉素4毫克。
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1、本产品适用于林蛙蝌蚪。
2、本产品应存放于阴凉、干燥、垫离、通风处。
3、本产品不得与有害有毒物质混放。
产品成分分析值(%)
粗蛋白质大于等于
|
25.0
|
总磷大于等于
|
1.0
|
粗纤维小于等于
|
9.0
|
赖氨酸大于等于
|
1.30
|
粗灰分小于等于
|
15.0
|
蛋氨酸大于等于
|
0.30
|
钙小于等于
|
2.0
|
水分大于等于
|
13.0
|
最近几年,长白山中国林蛙生态综合养殖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东北三省东部山区和半山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通过林蛙的养殖使很大一部分农民踏上了致富的道路,不但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而且还对保护长白山地区的生态平衡有重大意义。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蛙农科技意识淡薄,养殖技术水平较低,管理不善。经走访多个林蛙养殖基地,发现了许多技术管理上的问题,下面仅就蝌蚪养殖上存在的问题与大家分享:
蝌蚪养殖是林蛙养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我们养蛙户都应该有这样的经验,每年虽然加大了蛙卵的投放量,可是到了秋季回捕的时候,成蛙的数量却不见增加,甚至有时还会有所减少。这是为什么呢?经过深入研究发现,林蛙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只有在幼蛙变态上岸入林这段时间是死亡率最高的时期,大约要死掉全部变态幼蛙的70%左右。决定变态幼蛙能否存活的因素除了环境和天气之外,主要还在于变态幼蛙的个体大小及健壮程度。以往绝大多数的资料均认为蝌蚪的平均最大体重约为0.9-1.0克,变态幼蛙则比蝌蚪的体重减少一半,约为0.45-0.5克。而最近几年经过科学养殖实践证明,这个数据不准确。事实说明,发育良好的蝌蚪平均体重可达1.2-1.4克,变态幼蛙体重则在0.6-0.7克,蝌蚪最大的体重可达2.0克,幼蛙在1.0克。这样的蝌蚪变态后,体重大大增加,加之食用全营养饲料,身体发育健康,在上岸后就大大增加了生存和捕食能力,存活率也成倍增加。实践证明,经科学繁育、喂养蝌蚪后,秋天的一龄幼蛙的回捕率大大增加,以后成蛙的回捕率也明显增高,因为一龄幼蛙到成蛙期的死亡率相比变态幼蛙上岸时的死亡率要低很多。
那么,怎样才能繁育出健康体壮的蝌蚪呢?那必须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在蝌蚪饲料方面,长白山中国林蛙蝌蚪是杂食性水生动物,它以水中蓝藻、绿藻、鞭毛藻等藻类和水蚤、枝角类等浮游动物及水中有机碎屑为食。人工饲养状态下,蝌蚪密度极大,水中天然食物远不能满足它的营养要求,必须人工投喂配合饲料,饲料要求蛋白质起码要在28%以上,能量18.84兆焦,钙1.04,磷0.68,另外对维生素A、D、E、K、B1、B2、B6、B12、H、O等和镁、铁、锰、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均有一定量要求。
目前大多数蛙农以玉米面加野菜作为蝌蚪期的全程饲料,其蛋白含量在 14% 以下,而且没有动物性蛋白,远远不能满足蝌蚪的营养需要。由于这种饲料的消化率较低,适口性差,每每池中剩下大量的食物残渣及蝌蚪粪便中未消化的有机碎屑。这种饲养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蝌蚪营养不良,严重者发生代谢性疾病;抗病能力差,易感病;蝌蚪变态后的幼蛙体重小,体质较弱,采食能力抗病能力均差,幼蛙死亡率高。间接后果是食物残渣使水质恶化,溶氧降低,病菌滋生,进而使蝌蚪生长缓慢,易感病。有的蛙农以豆浆作为蝌蚪期的全程饲料,其蛋白含量较高,但属植物性蛋白,仍不能满足蝌蚪的营养需要。因为实验证明蝌蚪必须摄食一定量的动物蛋白,否则生长相对缓慢。而且豆浆入水即扩散,极易造成水质恶化,水体缺氧。还有的蛙农认为喂蝌蚪肉类较好,将动物下脚料或蟾蜍、老鼠等动物尸体扔入池中,结果不仅造成水质恶化,而且带入一些未知病菌。因此,建议蛙农不要盲目自配蝌蚪饲料,要使用正规单位制作的蝌蚪专用配合全价饲料。
其次,在天敌防治方面。长白山中国林蛙蝌蚪期有几种非常有威胁的水生天敌,即水蜈蚣、仰泳蝽等。水蜈蚣俗称夹板虫,肉食为主,生性凶猛,是水产业的大敌。据实际观察,它一天可杀死 50 余只蝌蚪。而仰泳蝽、小划蝽等游动迅捷,且尖喙,每日可杀死杀伤 80 余只蝌蚪。但许多蛙农对此一无所知。往往投入大量卵团孵化,但蝌蚪却逐日减少。有的蛙农知道这些害虫每天都在残害蝌蚪,但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只能用抄捞捞取来处死它们,可这样又对蝌蚪造成了伤害,提高了发生疾病的机率。这些害虫不仅损害了养蛙户的经济效益,而且已对长白山中国林蛙的种质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因此必须消灭它们。
因此,只要按要求定期给蝌蚪饲喂营养全面的全价饲料,辅以使用专门消灭蝌蚪天敌的特效药物,细心管理,科学养殖,就一定会培育出个大、健康的蝌蚪,林下的幼蛙存活率自然会明显增加,从而有效提升林蛙的养殖效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