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出蛰的高死亡率问题是一般投资人至今没有能够解决的技术瓶颈。崔岩等人(2004)通过把产卵后的蛙放置到自然界具备的各种环境下进行休眠期观察研究发现,各种环境下林蛙休眠死亡率并无明显差别,平均死亡率为65%!
笔者多年来对一般养殖户的了解结果是:产后蛙基本上全部死亡。不要说是进入育龄的成蛙,就是一龄蛙的死亡比例也是相当地高。以至在无霜期中还能残存下来越冬的蛙在春季出蛰时再次遭受重创,笔者得到的最大损失信息是80%!
仅此一关,如此惨重的损失足以使得全人工养殖林蛙者遭受灭顶之灾!
我们团队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实证,在整个出蛰过程(包括产后休眠,直到蛙群进食为止)的成活率已多年稳定在90%左右,最高成活率为98%!
破解该难题的切入点
如此高的死亡率如果是林蛙生长过程的必然,那么为什么在自然界林蛙出蛰区域内没有发现大批的死亡蛙?
问题是出在全人工养殖的管理上。是人用自己主观的想法和方法强加在了林蛙这个对环境高度敏感的动物身上,而这些方法恰恰是错误的,所以造成了如此巨大的死亡率。
显然,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必须是对林蛙出蛰生理机理进行判断和科学的认识。
一.林蛙出蛰的生理分析
汉丽梅等人(2002)、田兴贵等人(2006)通过对林蛙产卵前后的血液分析,认为东北林蛙的产后休眠,不仅仅是出于当时气候的寒冷、食物短缺而被迫形成的生态行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东北林蛙在完成生殖过程后,体内血液中的各重要生理因子水平均发生严重下降。这种下降及其程度足以导致林蛙体内内分泌系统处于全面紊乱中,由此造成繁育后的林蛙体能极度衰竭。因此只有通过休眠过程使得体内代谢速度减慢,血液中的凝血酶原活性下降,避免低速血流时的血液凝固而死亡;只有通过休眠使得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大,携氧能力增强,才能够减少营养消耗维持生存;只有通过休眠才能够使得内分泌系统得到恢复性调整,从而恢复正常的生命活动。
汉丽梅、汉丽萍等人(2002)通过对林蛙产卵前后的血糖进行了对比研究。该文献指出:“葡萄糖是动物机体最重要的能源物质,它含量的多少,对于动物的生命活动尤为重要(笔者注:人体如果血糖相对正常值降低20%即可引起休克)。。。。本研究发现在排卵前后中国林蛙血糖浓度变化,组间差异极显著,排卵后比排卵前下降73.14%。。。。。。。由此可以认为,林蛙生殖的能量来源主要是由血糖提供的。由于生殖期间林蛙不摄食,因此其血糖浓度迅速下降。此外,对血糖浓度变化又与田兴贵(1999)研究的冬眠后作了比较,发现排卵前血糖浓度比冬眠末期略有升高,但达不到冬眠前水平,这可能是由于生殖活动需要最大限度动用机体内储存的肝糖元以提高血糖浓度,适应生殖活动。卢欣(1994)研究了中了中国林蛙肝系数的季节变化,恰也说明这一点。”
可见,由于产卵的需要,林蛙体内调集了所有的血糖、肝糖等能量资源,由此造成产后肌体的极度虚弱,内分泌系统陷于紊乱。必须通过“休眠”这一个把能量代谢降低到极限的行为,使得内分泌从紊乱中得以恢复,由此使得体内能量得以重新聚集而求得生存并恢复活动,最终在捕食中得到外来新能量的补充。如果这个过程中持续发生不当的、超过林蛙能够继续承受的能量消耗,则林蛙必然发生衰竭而死亡。
那么,这个过程除了必要过程所需的时间外,还需要什么支持呢?显而易见,除了冬眠前林蛙能够达到肥壮(积聚有充分能量)、无病(疾病消耗能量,且要特别防止存在传染性和直接致死性感染)、冬眠过程稳定外,产后必须的最基本要求就是最低的能量消耗、足够的氧气吸收,以及足够的安全感以排除无谓的消耗。
二.林蛙出蛰需要的三个因子内涵
氧、低温、足够的安全感这三个因子看似简单一目了然,但笔者认为非常值得探讨。
林蛙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氧、低温和安全感?这些因子的特征是什么?
我们还是从林蛙原产地之一的佳木斯地区开始观察:
佳木斯地区林蛙出蛰时间在4月下旬,而山里和山外的温度差半个月水平,也就是说,林蛙产卵环境温度在0~12℃之间,平均温度在6℃。
再比较下其它地方:
看北京地区: 北京地区林蛙出蛰在3月中下旬,温度在0~12℃之间,平均温度6℃。
再看上海地区:上海地区林蛙出蛰在2月底,温度在5~13℃之间,平均温度9℃。
再看温州地区:温州地区林蛙出蛰在2月中旬,温度在6~12℃之间,平均温度9℃。
惊人的相似!诚然,那是光照强度的杰作。然而为什么这个阶段的光照强度对林蛙产生了出蛰的信号呢?因为那个阶段的光照强度“告诉”了林蛙:出蛰最有利。
众所周知,8℃以下即为林蛙进入浅冬眠状态(皮肤完成肺功能与皮肤功能转换)的状态,8~10℃间是林蛙呼吸器官进行转换的区间。也就是说,林蛙在这个阶段进入休眠,肺功能与皮肤功能将能够进行自然互相转换(或者说肺功能将被自然激活)而不需要其它损耗能量的运动行为支持状态下。
笔者认为,恢复意味着代谢水平的上升,因此休眠完全依靠皮肤获得氧是不够的。林蛙在这个温度范围下凭借自然温度以最低能量消耗激活了肺功能,获得了所有体内代谢需要的原动力。如果温度偏高则必然消耗过大的能量;如果过低则林蛙进入冬眠状态体内调整得不到必要的外界动力支持无法重新聚集,这都与林蛙通过休眠重新积聚能量调整内分泌的需要所相背。
笔者曾将产卵后的林蛙直接置于冷库水体(3-5℃)进行实验(代谢降低到最低)结果绝大部分死亡!这证明了林蛙的休眠不是重新进入“冬眠”而恢复的过程,单纯的低温并不是林蛙休眠所必须的,甚至是违背它们的生理需要的。
置于高于10℃的环境中进行的实验发生了一个非常奇异的现象,这是在无意中发现的。笔者在不给予休眠蛙人工隐蔽物试验观察光照强度对休眠的作用时发现,林蛙还是寻找了矮草处躲避(早春没有深草),但不离开操作人员经常走动的地方,这说明某种需要使得他们放弃了地面震荡的不安全感。最终发现,这个需要竟然是边上的蝌蚪池。它们在蝌蚪池和地面之间往复,就是在白天也不避讳光照和人员走动。
笔者认为,林蛙的这一主动选择性行为正是出于皮肤与肺功能转换的需要,以及利用水池温度相对恒定的特点,将“环境温度”维持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争取时间让体内恢复正常的功能,由此获得生存可证。
由此,林蛙休眠适宜的氧、低温和安全感的内涵及其重要度次序已可确定。
三.休眠时间对于生存率的作用
在一切都正常的情况下,休眠的时间会对林蛙的生存产生什么作用呢?从理论上来讲,出蛰蛙要尽快补充到新的能量。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外来的新能量的补充,那么就可能发生体力衰竭的后果。那么这个时间大致在什么范围呢?笔者的实验得到如下结果:
|
公蛙组 |
母蛙组 |
平均地温 |
平均气温 |
实验个数 |
450 |
415 |
|
|
存活百分率 |
91.50% |
94% |
9.07 |
15.14 |
实验天数 |
13天 |
|||
存活百分率 |
46.89% |
49.15% |
|
|
实验总天数 |
19天 |
这是在伊春地区进行的休眠时间实验。实验发现当时间超过13天,蛙的死亡率就出现明显上升,且呈急剧增加的趋势。同期进行的出蛰小蛙实验,也反映出了这个特征(时间为12天)。由此可知,休眠与春眠的许可时间范围在半个月之内。最直接的原因笔者认为就是平均体内残余能量的维持问题。当然还可能存在其它原因,笔者限于条件和自己的知识水平没有再进行探讨。
四.林蛙出蛰对消化系统、肌体弹性的恢复
经过了长久的饥饿,林蛙消化器官高度萎缩。要恢复进食必须对消化系统有一个恢复正常的过程。笔者重点检测了一龄出蛰蛙的体重比较发现,一龄蛙入蛰时与出蛰时的体重竟然相差60%以上,这充分证明了冬眠过程对林蛙肌体能量的消耗之重!而这个消耗单纯用脂肪、糖等内在营养因子的消耗来解释显然是难以说得通的,笔者认为,体重降低如此幅度所反映的消耗更表现在脏器、肌体水分的严重降低,由此为最低能量消耗创造了条件。
既然如此,林蛙怎么能够重新进入活动和捕食呢?
观察和解剖发现,在反复出入水体过程中的林蛙胃内常见有水藻。这证明了林蛙在这个阶段有喝水的行为,而这就是林蛙补充体内水分(甚至是补充最初的能量),膨胀消化系统使之迅速恢复消化能力的必要,也是对肌体“充水”膨胀,恢复原有弹性的过程。这就解释了林蛙体重在出蛰后就出现迅速增重的现象:这种增重从前期似乎“没理由”稍后“吃得不多长得够快”的特点从正常的能量转化是不能解释的。因此这是一种恢复性的增重可证。
笔者认为,林蛙不仅通过觅食(笔者观察过,林蛙发生登山行为之前野生昆虫资源极度匮乏,根本不足以提供足够的食物),更是通过对脏器和肌肉大量补充水分(包括水体中的养分)而基本恢复冬眠前的活力,由此摆脱了出蛰初期的虚弱,使得它们能够具备进行登山、捕食的运动能量需要。
至此,林蛙出蛰过程中,稳定内分泌系统、体内能量调整、肌体产生弹性、消化系统恢复功能(新能量补充渠道)形成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苏醒“链”,这个链完成时间被限制在12天之内。
一旦整个“生命延续链”完成了,由此它们将恢复活动重新登山延续着生命的协奏。
五.补充说明两点:
1. 对于林蛙休眠所需要的安全感问题。
从观察发现,林蛙对于地面的震荡非常敏感。笔者从逆光位置(避免影子造成光线变化的影响)接近蛙圈,休眠蛙就开始有了反应。由此可见一般的给予隐蔽物、遮光等措施还是存在着“足够安全感”方面的漏洞。而显然,休眠蛙得不到持续稳定的安全感,其不断发生的应激反应将消耗大量的能量。虽然通过上面的实际例子证明重要性居于次要地位,但毕竟是不利的,建议进行改进。
2. 出蛰蛙的春眠机理
笔者认为,“春眠”不是出蛰蛙的必须过程,这从南方出蛰蛙基本没有这个过程即可知。之所以越往北出蛰春眠过程越明显,主要的是气温寒冷。在水温逼迫下出水的蛙登陆后没有足够的积温使得恢复活动有足够的能量,因此发生春眠行为。因此,春眠过程要比休眠过程简单得多。只要及时升温光照,它们立刻会恢复正常的。
六.对于休眠和春眠过程高成活率特别需要注意的三个保障问题
这三个问题是:必须在入蛰时有足够的肥壮;严防早春感染;不得带病越冬。
入蛰时有足够的肥壮的道理非常浅显,那就是保障出蛰时体内有足够的能量。由此有必要反思秋季不喂黄粉虫而为降低成本继续投喂蝇蛆的做法。蝇蛆脂肪量明显偏低,这可能造成越冬林蛙积聚脂肪量不足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早春时节气候阴寒病菌难以活动,这是错误的。寄生虫在8℃左右就恢复了感染性;杀伤力极大(甚至比嗜水气单胞菌更大)的温和性气单胞菌、(变型达数十种、肝炎病的元凶)链球菌在4℃就恢复了感染性。对于红腿病的元凶嗜水气单胞菌虽然在14℃才进入感染,但要注意的是林蛙体内能量活动可激活已经存在于体内的这个“凶神”。已经发现嗜水气单胞菌在早春产卵蛙身上爆发的案例。因此,在林蛙出蛰前夕要对场地、水体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方可进行林蛙出蛰的操作。
带病越冬可在水温波动时激活休眠的病菌。林蛙在冬眠期内把皮肤的通道敞开以保持身体的呼吸。但由于冬眠中的林蛙将代谢降低到很低的程度,其体内防疫能力大幅下降。对于毒性强的细菌缺乏足够的防御能力。因此入蛰前进行入冬诊疗防疫,入蛰时淘汰所有可能带病蛙是非常重要的。带病蛙不仅在冬眠期内可感染其它蛙,出蛰后更能发生传染。而这个时候无法投喂药物损失会非常之大。
最后笔者要提醒读者注意:
在现场要认真鉴别出蛰蛙死亡的原因。不要把因带病越冬、早春感染、体质虚弱蛙的死亡,误以为是出蛰管理不当。
通过上述提醒,应该明白保障林蛙出蛰高成活率是一项系统工作,而不是局限于某一格环节上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引申思考:冬眠期管理不当是否有影响?)。因此,如果仅仅是针对出蛰过程技法进行模仿必然难以获得最佳效果的。www.linwa.net
